原创 王晰
过年前,我们凑钱给父亲买了一台华为手机。
父亲50+,理论上这样的年龄,很多人都用智能手机,也有少部分的人不用。
他自己一直不敢用,说自己不会用,他就是属于这少部分的人。
这种心理特征说明什么问题?
一辈子安安分分,做任何事情,从来不敢不越雷池半步。
不具备冒险精神,一辈子就三件事:家人平安、岁月静好、天真依旧。
当华为手机买回来的时候,他又嫌贵,认为自己没有必要用这么贵的手机。
他认为五百多块的手机比较适合他。
我和他说,你用过三千块的手机,你就不想再用五百块的了。
我相信一切事物的意义,都在它们看不见的那一面。
三千块的手机,永远有五百块钱手机看不到的那一面,最后还是定了华为的高端机给他。
因为华为有一个简洁模式,比WP好用,还有超级省电模式,内带手电筒放大镜什么的老年人都喜欢,画面流畅,内存够,而且价格便宜屏幕大。
我们坚持买贵一点的,是因为一个人成熟的品质是不再相信物美价廉。
他勉强接受。
他问我:“怎么打字?你得教教我。”
我说:“我用手机打字是直接用笔画的,在手机里面笔画更好用,电脑是五笔好用,当然还是个人的主要是习惯的问题。”
他说:“那你能不能教我学一下笔画。”
我就把一些基本的概念和他讲了一下,然后就让他自己操作了。
结果,他戴着老花眼镜,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新华字典用笔画打。
打到一个字,“火”,怎么也打不出来了。
开始怀疑人生了。
我把正确的笔顺告诉他的时候,他恍然大悟,觉得自己活了大半辈子,竟然把这个字笔顺搞错了。
他好像感觉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
火的正确笔顺:点、撇、撇 、捺。
其实很多人都是写错的。
接着,他不断的发现很多字都是打不出来的,原因都是只有一个,笔顺的问题。
我有时候在想,学习一个新的技能,是对过去存在的经验一种反省。一直认为对的东西,在新的环境,新的技能,往往就是错的。
如果不学习笔画的输入法,我父亲永远不知道他自己有多少个字的笔顺是不对的。
就这样,慢慢的,他竟然可以自己打字了。
他平时喜欢听张也的歌曲,他认为她的歌声很细腻,比宋祖英的还细腻。
他经常对我说,张也应该不高,否则,不可能每次春节晚会,都是穿裙子。
我不以为然!春节晚会肯定都穿裙子啦,或者叫礼服,就那类服饰。
他说:“喜欢穿长裙子的人,就是为了掩盖她身高不高。”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不经意才知道,张也真的不高,才一米五多。
不得不佩服老王的观察能力。
比如张也的《沂蒙山小调》,革命歌曲了,我们听不习惯,可是他听得津津有味。
沂蒙山小调,我真的觉得很普通,可是因为这首歌,反而知道了一个革命老区,以后有机会旅游的时候,也可以特意去看一下。
我叫他打开酷我音乐软件,然后搜索:“沂蒙山小调”,果然,很快就搜索出来了。
他兴奋半天,原来这样可以听歌。
然后问我,要不要钱?
我对他讲:“wifi是免费用的,不需要用钱,但是里面要是出现付费的标识,就不要点击即可。”
后来,他尝试用和朋友交流。
结果,他的朋友,个个都是回复语声给他,没有一个人是回复文字的。
他打了半天文字,别人就回一句话。
他问我:“为什么别人都是回复语音,而不是文字。”
他感觉自己学会打字没有半点用处!
我说:“主要是你的朋友不会用文字,或者他们是用手写的,打字慢,所以都用语音了。”
他说:“你平时用语音,还是用文字?”
我说:“我要么就是打电话,在中,我都是用文字,我从来不用语音。因为在工作中,发语音真的很不合适,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不直观、没法一眼获取信息,重要的信息需要反复听,浪费时间,碰上普通话不标准的更气人,转文字以后就像在看天书。”
他说:“语音在工作不方便?”
我说:“这肯定是百分百不方便的。所谓高情商,就是懂得换位思考。工作中,尽可能用文字或电话交流吧。别为了自己省事,给别人添麻烦。”
他说:“想想也有道理,那日后我发信息给你,尽量用文字。”
我说:“比方说,同样的100个字,看完只需要9秒,但听完(请另一个人用正常语速读出来给我听)需要 22秒,不包含大家在正常语音中会出现的“嗯”“哼”语气词和其他停顿。结果显而易见,视觉分辨速度要远快于语音分辨速度。”
很多客户发语音给我,东南西北的腔调,让我无所适从。
他说:“语音是怎么发的?”
我说:“按住就可以发了。接住对着说话。很简单,傻瓜式的。”
可是,大家有考虑过吗?如果是你在开会、谈项目、赶路、上课的时候,收到几条长长的语音,你会怎么办?
你是听还是不听?也许可以晚点再听,但万一十万火急呢?
好,你说那我现在就听,那你是趴在桌子底下,还是在众目睽睽下带上耳机?亦或是当着老板的面拿起手机听个几分钟?或者是假装去厕所?
是的,我知道你真的很想听,但真的总有环境条件不允许的情况。
所以和我交流,我从来不用语音功能。
一:我打字足够快。
二:我普通话不好。
三:文字更能表达我的含义。
我有一个同学,永远都是发语音,一次七八条连续发算少的,每次都是3,40秒真的听得耳朵疼。提醒过打字打字打字,还是执迷不悟。只好选择不听,不回复。
我说这些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如果用交流,尽可能用文字,我认为是现代人一种文明的表现。
最近,回老家。
我父亲叫我帮他去银行ATM机取款,他说眼睛老花了,看到数字都是迷迷糊糊的。
也难怪他,一年的工资,只有十二个月。
他就算一年都去取,也只是能够取12次。
我对他说:“要不就开通一个网银,绑定,学习一下网上转账的功能。”
他说:“如果开通网银,会不会别人把钱都转走?网上的电视不是天天都有说吗?”
我说:“我全部的银行卡都开通网银,没有一个银行的不开通。”
其实,我发现我身边很多人,都是只开通一张网银的,其它的,就不开通。原因也很简单,怕不安全。
因为在所有人的观念,开通一张网银是最保障的。
我认为每个银行的都开通,通过+支付宝做中转站,可以转来转去,才方便。至于安不安全,还是交给银行去考虑吧。
主要是我忍受不了,去银行排队的时间,那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我和父亲到了银行想开通一个网银,本来我会以为又是人山人海,要排队特别久。
谁知道,邮政储蓄银行,竟然冷冷清清的,我按了排号单,前面等待一人。
这是怎么了?过去都是挤满人的。
我突然觉得,农村人,都不把钱存银行了。
起码这种观念,在我妈身上就已经转变了。
她天天叮嘱我,要我把钱帮她存入余额宝。
现在银行利息这么低,还有人把钱存银行吗?
我理财现在主要是黄金,现在有很多黄金理财平台,门槛不高,大多都可以1g起买的,而且年化收益都是在6%。
最简单的方式,在支付宝也可以直接操作了。
看到如此冷清的银行,我在想,未来的银行还会不会存在?
未来的战争,到底是什么样的战争呢?
最近看了一本书,是宋鸿兵的《货币战争》。
开始的时候,我真的越看越喜欢,而且是经常看。
我记得有一次,我把这本书带着出去吃饭,当时我是一个人,所以和人并桌子。
旁边一位大叔看到我在看这本《货币战争》。
他对我说:“好书很多呢?为什么只看这一本?”
我说:“你看过?”
他说:“之前看过,《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和《菊与刀》这些都值得你看。”
我惊讶看着他,心想:吃个饭也能遇到知音?
我问他:“怎么看待《货币战争》里面的阴谋论?”
他说:“什么叫阴谋?首先我们要对这个词来定义,也就是不可告人之事。那么我们想想正常生活中…我们还是用生活的逻辑来看。所谓不可告人之事,就是比如说不管你是商业企业,还是公司的这个内部的很多办公室政治,还是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要想生存永远存在博弈关系。”
我惊叹他可以在这么短的时候,有这样的概括。
他继续说:“那么在博弈关系存在着比较激烈的这个关系相互的矛盾关系情况之下,双方都会有一些不愿意告诉对方的事情,或者一些谋划,或者一些企图,或者一些策划,这是永远都存在的。那么当他心里面有这些事,他不想告诉对方,或者一个小集团在策划一件事情,不想告诉对方的时候,不想公之于众的时候,这个可以被定义成阴谋。”
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对这个大叔说:“感觉《货币战争》有很多硬伤,不真实!但好像又很真实,说不出来的感觉。我自己也不断质疑书里面的观点,而且也想尽办法去证明里面的观点是错误的。可是水平有限,有点徒劳的感觉。”
大叔停顿一下说:“先说什么是战争?本质上就是一种由资源稀缺性而引发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资源掠夺行为。以前的战争是血与火的激情,而当人类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后,掠夺资源便有了货币化的方式,而货币化的战争就是货币战争。”
我说:“这些我也看过,也了解到。看完的时候感觉不甚相信,我觉得这只是一本畅销书,耸人听闻而已,说的难听一点,抄袭之作,这书我看两遍,跟听郎咸平演讲一样,只知道吓唬人,我曾经现场听过郎咸平的演讲,那时候,是房地产商请他过来的,就一个感觉,完蛋了,完蛋了,中国要完蛋了。而且会议室特意拉上了窗帘,给人的感觉更压抑了。”
大叔说:“郎咸平这些经济学家,肯定要制造一种紧张的气场,这样才容易吸引人。事实像时寒冰、郎咸平、谢国忠等等都出了许多书,人们还记得哪一本?货币战争成功的秘诀,除了荒诞的阴谋论,可能也有些过人之处吧。”
我说:“你说的很对!当我听完演讲,走到停车场,看到宝马奔驰一片片时,我心想,到底是郎来了,还是狼来了?我跟一个经济学的陈老师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真的有预测作用吗?”
当时陈老师的观点:本来就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只能当做小说来读。而且是一个揭秘类的所谓阴谋论小说,很多事情也不可能找当事人对质,也就导致无法轻易证明,但也无法简单证伪,即便能在公开的材料里找到反驳的依据,也可以被人以一句那是当事人的粉饰掩盖过去,这也是它能有如此市场的前提。
大叔说:“这个陈老师说的比较对,同样很多伪科学和秘闻类书籍也是采取相同的套路,所以对待此类东西,要抱着娱乐心态来看,如果你去较真,徒劳而无功。或许最大的硬伤就是如果这群人如此强大,这本书压根就无法面世,就是说本书的假设下,先把自己的退路堵死了。”
事实,我真的慢慢发现:其次这是一本虚构类的小说,从架构来上说还不够恢弘,呈现所谓一边倒的拉枯摧朽的场面,就像网络小说里的快餐小说里一样,一群吃了大力丸的主角,无往而不利。主角们扮猪吃老虎横行天下,别人却都是菜,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而现实中的角逐绝对不是如此,很多场面只会超越想象和下限。
阴谋和阳谋肯定都有,这个世界肯定不是在过家家。但是如果看到这些就觉得可以轻易把地球人玩弄于股掌,未免太单纯。
记得陈老师曾经说:“把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全部杀了,世界经济依然如此,因为市场的车轮不会受任何人的左右,经济会按照它的规律去发展,有经济学家,它会如此走,没有经济学家,它也会如此走,不偏不正。”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做教育培训的,他们认识一些外教,外教在高校教英语的,晚上出来兼职。
朋友搞的一次小聚会,叫我,我发现有一对夫妇,英国人,眼睛蓝蓝的,感觉是挺好看的。
我是农村人,看到外国人,总是少不了好奇,关键他们会说中国话,沟通很容易。
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无意聊到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我知道这个家族就是通过《货币战争》这本书。
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 宋鸿兵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9787802497634 ¥35.1 购买
因为我对《货币战争》的一些质疑,于是我就问他们关于英格兰银行,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有英法百年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等一些信息。
而他们回答我的答案居然和书中的一样。我当时特意的问了下他们看没看过这本书,他们说没有。
这一点,我又觉得书可能说的也有真的成分,又让我觉得很神奇,如果预言都是真的,未来的货币战争真的是太可怕了。
经济学家值得迷信吗?
我觉得没有必要!
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能预言真正的经济发展的,哪怕他是一流的经济学家,也做不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个有话语权的人都有两个特点:
第一、喜欢参与政治。
第二、喜欢预测未来。
吴晓波现在在很多,特别喜欢预测,有时我在想,如果吴晓波安心去写采访录该多好呀?非要朝经济学家方向发展,你的预测就准吗?
我还是喜欢看你写的《大败局》,何必非朝自媒体领域凑呢?
这个玩意玩好了,挺好的,玩不好,很容易惹火烧身。
当然,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
其实任何的预言,都比不上天真依旧更让人感觉真实。
办完网银,和父亲回家去。
编辑:王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