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被动式建筑冬天不用取暖。夏天不用空调。都是自动调节室温。真的有这么好?怎么能保证合适的室温呢?
任何高科技的东西都在古老的智慧里有所体现。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什么?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源于德国,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建筑之一。与普通建筑相比,被动式低能耗房屋几乎不与外界进行热交换,隔热性能更强,可节能80%以上。它主要通过高隔热隔音、密封性强的建筑外墙和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实行...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感觉和窑洞类似
冬天不用取暖夏天不用空调的功能很简单的,我们北方的窑洞就都有这个功能,用不着那么高的高科技。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冬暖夏凉的原因一:保温性能好
厚而坚硬的"墙壁"很不容易传热。所以,窑洞的顶和壁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窑洞口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冬暖夏凉的原因二:受周围气温影响小
受周围气温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基本保持恒温,显得冬暖夏凉。
受周围气温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基本保持恒温,显得冬暖夏凉。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冬暖夏凉的原因三:所在气候带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大多是应用在温带地区的,因为温带气候本身是非常是何人居住的。
而在热带或者寒带,和适宜人居的温度偏差太大,即便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也很难保持恒温。
以上,希望能帮到题主!
展开全部不是不用,而是各家自己不用。
这个其实是在世纪之初曾流行一时的MOMA概念住宅,在建造时使用了大量先进节能净化技术,能提供给住户以较高的舒适度体验。
拿一个MOMA小区举例吧(隐去名字):Moma采用高科技住宅系统和技术,在实现恒湿恒温、全新风置换的同时,又增加了国际先进的“楼宇冷热电联产系统”和“太阳能热水利用系统”等。部分电气可调控的智能化系统,可使住宅的室内温度恒定在20℃-26℃,相对湿度控制在30%-70%之间,声环境35-45分贝,并实现新鲜洁净的空气时时置换,每户新风量达300m3/h(按每户3人标准),远远超过了我国规范标准每人新风量30m3/h的要求。通过无噪换风系统,起居室和卧室中的气体被排送到厨房、卫生间和浴室,并从浴室、洗手间和厨房的顶棚排气孔排出。房间保持正压,既保障了室内空气的新鲜,也使无人在家或不开空调的季节,免于因空气不流通造成异味。
此外,Moma外围护系统由外墙优化、外遮阳及窗优化、屋面优化等系统组成。
其外墙是在加厚混凝土外墙上增加了120mm厚聚苯板外保温层,热工性能直接引用欧洲标准,传热系数小于0.4W/平米×K,低于北京1.3W/平米×K的通行标准。与普通建筑相比,如果需要1匹的空调来实现舒适度,Moma只用1/3匹就足够了。
其外窗保温优化则是将Low-E玻璃的真空层添加导热系数极低的惰性气体--氩气。
Moma还采用了可滑动遮阳板外遮阳优化系统,可滑动外遮阳与Low-E中空玻璃的搭配使用对季节变换起到互补的作用。同时,采用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制冷系统,更使户内温度的舒适度得到保证。
Moma使用上如上的节能科技,是以楼宇为单位进行控制的,各户不再需要自行进行环境调节,包括取暖,通风,及制冷,居住环境非常舒适。
很理想吧?但本人不看好,当时选房时就淘汰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其中央控制,导致其过于封闭,门窗基本不能开启,这个与传统的居住习惯有很大冲突。毕竟,目前的科技还不能完全复制大自然的新鮮空气。
其次,中国的电力保障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标准,对住宅就更不行了,如此高度密封的住宅一旦停电,那后果不堪设想。可能也正是考虑到这点,Moma并没有按规范完全封闭,而是留了几个可开启的窗户,以备不时之需。这就尴尬了,猴子带礼帽,不伦不类,既丧失了封闭性,舒适性,又没有了经济性,随意性。很多东西都一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三,由于楼宇的封闭性与各户的联通性,室内的卫生保障完全取决于中央处理能力,一旦中央处理系统故障,或遇到其无法处理的病毒,那整幢建筑就无异于毒气室。香港地区普遍采用的就是这项技术,一个建筑甚至一片建筑完全封闭,与世隔绝。记得有一年去香港城市大学开会,其整个校园被一个巨大的玻璃罩罩着,食堂宿舍教室实验室甚至网球场游泳池都在里面,虽然从数据上说,可能空气是达标的,但初次进入还是感觉憋气。香港的很多五星级洒店,也都是封闭的,一个窗户都打不开,很不舒服。2003年,非典在香港的暴发式迅速蔓延,或许与这种建筑的大量使用不无关系。
第四,任何的舒适都不可能是白来的,建筑科技的投入与其它产品有着重大差异,其它产品的技术投入是为了提升质量,降低成本,而这类建筑的科技投入完全是为了提高舒适度,是为了享受。因此,费用也是巨大的,虽然各户不用再单独支付空气环境的费用,但整体的投入依然巨大,这类费用单能源一项就超过物业费,为了少摇几下扇子,可能每年要为此支出上万元,普通人负担不起。而且,国内的这类建筑考虑到消费承受能力,普遍降低了费用,但与此相应的也降低了运行标准,这就危险了,睡梦中的我们还指着这些新鮮空气呢,如果没有了,还不如开门睡觉呢。说严重点,弄不好较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因此,这类建筑科技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应用了,尤其是在民居领域。
这类建筑,理想状态下很好,但要花得起钱才行,而且不止你自己,要全楼乃至全小区都花得起才行。而且运行人员还得尽职尽责。差哪一点,都会适得其反,不如普通住宅。其实,任何事情都一样,没有花钱的不是,也没有不花钱的事。在目前中国,在整体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尚未实现整体提升以满足奢侈消费需求之前,在批发市场,还有乌泱乌泱的人群在为2分钱菜价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历史阶段,这种建筑,还是让它停留在纸面上吧,千万别进入民居。
等咱有钱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