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尼康公司同时推出三款单反镜头:AF-S Nikkor 28mm f/1.4E ED、AF-S Fisheye Nikkor 8-15mm f/3.5-4.5E ED 和AF-P DX Nikkor 10-20mm f/4.5-5.6G VR,其中,前两款是FX 格式的全画幅单反镜头,后者 是DX 格式的APS-C 单反镜头。从镜头型号可以看出, 前两者属于最新的“E”系列,后者则属于上一代的“G” 系列。
尼康A F - S F i s h e y e Nikkor 8-15mm f/3.5- 4.5E ED、AF-S Nikkor 28mm f/1.4E ED 和AF-P DX N i k ko r 1 0 - 2 0 m m f/4.5-5.6G VR 镜头
尼康公司最近几年在镜头群规划方面有些耐人寻 味——既然自2013 年1 月29 日起开启了“E”镜头时代, 那为何还在陆续推出已经过时的“G”镜头呢?要回答这 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尼康F 接口的发展演变说起。
众所周知,尼康的F 接口诞生于1959 年。随着自动 曝光技术和自动对焦技术的兴起,其他相机厂家纷纷另起 炉灶,开发出具有“革命性”的相机接口,而尼康始终不 肯放弃F 接口,而只是对其不断改良,以适应最新的技术。 进入自动对焦时代之后,尼康在F 接口上增加了电子触 电,以便让机身与镜头进行信息交换,此时的AF 尼克尔 镜头上的光圈控制方式与以前的手动调焦镜头一样,保留 了机械控制方式,镜头上依然有调节光圈的光圈环。1992 年,尼克尔镜头进入“D”时代,“D”表示镜头可回传 信息,以用于尼康独有的3D 矩阵测光参考和TTL 闪光 灯距离运算技术,“D”型尼克尔镜头的光圈控制依然采 用了机械控制方式,镜头上也没有去掉光圈控制环。2000 年,尼康“G”系列镜头问世,“G”与前代“D”镜头 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镜头上的光圈控制环,光圈控制转移 到机身上操作,不过“G”镜头上还是保留了光圈耦合杆, 即“G”系列镜头的光圈依旧采用了机械控制方式。2013 年,随着AF-S Nikkor 800mm f/5.6E FL ED VR 的发布, 尼克尔镜头进入“E”时代,“E”与包括“G”镜头在内 的之前所有尼克尔镜头都不相同,即取消了光圈耦合杆, 尼克尔镜头进入了电磁光圈时代。
既然有了更先进的“E”镜头,那为何还要推出过时 的“G”镜头呢?分析尼康的镜头群即可得出结论,即自 从2013 年1 月29 日起,无论全画幅还是APS-C,所有 的中高端尼克尔镜头,都变成了“E”型;而入门级镜头 则依然采用了“G”型设计。尼克尔镜头此次转型之所以 拖泥带水,主要是出于成本考虑。相信不久的将来,尼克 尔单反镜头会全面进入“E”时代。
要想真正认识尼克尔镜头转型的意义,我们还要参考 一下其他品牌的镜头类型。索尼A 系列的单反和单电镜 头传承自美能达的α 系统,至今保留着光圈耦合杆;宾 得FA 接口,是从1974 年诞生的PK 口改良过来的,也保 留着光圈耦合杆。除了上述两家的单反镜头及少量的尼康 “G”镜头依然采用机械控制光圈外,其他所有可换镜头 相机系统的镜头都采用了电磁光圈形式—数码时代以来 诞生的新型可换镜头相机系统,如索尼的E 接口、4/3 以 及M4/3 等,不用说都采用了最先进的电磁光圈形式;而先知先觉的佳能从1987 年开始,所有镜头都采用了电磁 光圈形式,EOS 系统30 年前就进入了“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