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历史故事都离不开锤子和镰刀“
现在智能手机成了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之物。人机交流就必然要触屏活动,语音输入,还有最常用的打字输入。有人偏向于五笔输入法,也有人干脆就手写。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拼音输入法。拼音输入法拇指模式,是按英文ABCDEF·····顺序排列。缺陷之处在于三个字母挤在一个方格之中,有碍视观。全键模式,倒是一个格子一个字母,但是并非ABCDEF······排列,而是QWERTY······排列。
ABCDEF·····的顺序排列,我们多么熟悉,小学生都可以从头背到尾。然而,更为恰巧的是我们对QWERTY······排列也可以运用自如。很多人在手机上用拼音全键输入时,会发现这里的QWERTY······排列和电脑键盘的排列一模一样。所以熟悉电脑键盘的人在手机上也必然熟悉全键输入。闭着眼睛,凭感觉都知道这个字母在哪个位置,而不用在心里默记ABCDEF······。而手机上拼音全键简洁明了,不用像拇指模式还要在字母拼音诸多组合中再选择一次,少一个程序少一个麻烦。至于五笔收入法,还要记笔画,而手写收入法用的也不多。假如这两者收入法成了主流,也就不会有“汉字听写大会”了。
假如两个打字员,分别打中文与英文,在很大程度上,英文打字员的速度更快。因为英文是表音文字,而中文是象形文字。中文还要经过拼音转换的过程,同音字是比较多的。而英文通过读音拼出来就是这个单词,尽管也有拼写和读音也有不规则的情况,但有规律可循。
从手机上的拼音全键模式到电脑字母键盘,都是适应英文输入而设置的,中文输入法只能在此基础上迁就。假如键盘的设置要适应中文,可以不必用拼音输入,一方面中文是象形文字,同音字多;另一方面,拼音是以普通话为标准,但使用方言的人众多,拼不准确,而五笔输入法相信会有更快更简洁的改进地方,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
其实QWERTY······排列模式其实也不是英文输入的最优模式。当然更不是ABCDEF······模式。如果依ABCDEF······排列,打字速度就会很慢。因为在英文词汇里,最常出现的字母并不是依ABCDEF······排列。根据语言学家统计,英文词汇里有70%是由DHIATENSOR这10个字母组成,应该放在手指最灵活的位置上,即食指和中指的范围。但是现在普遍的模式却是QWERTY······排列。
这里有一个技术性难题。电脑键盘排列方式,继承自最初的打字机。而打字机的主要构造是弹簧机械。在打字机上,如果你按下A键,就会有一根细扁的铁杆,击向一个圆形滚筒,滚筒上面是一张白纸,白纸的前方是黑色墨水带。按下A键时,铁杆就打向整个键盘的正中间缺口,通过色带把a字打在纸上。如果要显示A字,就要按shift键,打出大写字母。假如把DHIATENSOR这10个最常出现的字母集中在一起,放在食指和中指最容易按键的地方,就会遇到技术性难题。在打字机的时代,这10个字母的打击杆如果位置太集中,在工作时,这些铁杆很容易纠缠在一切,需要不时地用手分开拨回,显然影响了打字速度。
19世纪中叶,打字机制造商人各自研拟不同的字母排列方式。经过市场的竞争、兼并、以及一些我们无法道明的原因,最大多数人采用的就是QWERTY······排列方式。显然QWERTY······排列方式成主流是有许多偶然因素在里面。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电脑键盘还是要用QWERTY······排列方式呢?电脑的内存和中央处理器,对于打击杆纠缠不纠缠这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难点,简直是不值一提。按理说,电脑完全可以用语言学家认证过的DHIATENSOR排列模式啊。
不是最好的东西就能存活得最好,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层面是适用的。QWERTY······排列方式在电脑发明之前人们已经使用了100多年。多少人,就像前面所说过的,闭着眼睛都能打字,对于QWERTY······排列方式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尽管DHIATENSOR排列模式确实打字更快,效果更理想,但是人们选择并适应这一新的打字模式的”机会成本“太大。电脑键盘的设计者也不愿冒险,不如让”键盘“主动适应人们。
计算机作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之一,把世界推向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中文输入无论是拼音法还是五笔法,也只能适应QWERTY······排列方式,即使有更好的中文输入方式也要受其限制。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有不”效率“的时候,会受到历史路径的影响。
所以现在打开手机,十分娴熟得用拼音全键打字的你,也不知不觉”适应“了QWERTY······排列方式。
参考资料:
《世界通史》方智
《经济思想史》大卫·C·柯南德尔
本文由“地球对着火星说”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