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9年02月10日 21:59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

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0507 免费阅读 .ppt

刘瑾

摘 要:高职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在符合国家的政策方针的情况下,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家长的期望。本文从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阿拉伯语专业的一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找出目前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改革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课程设置;课程改革;课程评价

1 课程与课程改革的含义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对课程系统中理论与实践进行的有计划地复杂的改革,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它包括界定目标、制定计划、设计条件、组织评价等各个方面,需要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

2 我院课程设置与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的阿拉伯语专业从2011年设立之初到现在,经历了一次课程改革,此次改革主要是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和外贸单证与实务加入专业核心课程,将就业指导设置成专业必选课程。通过这次改革,也暴露出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几点问题:

(一)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知识的欠缺。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当是课程方案的制定、评价、修改的参与者。但目前我院较多外语教师为非师范生毕业,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没有接受过系统地培训,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很难有理性全面的思考,基本上是参照借鉴其他兄弟院校。如我院阿拉伯语专业最初是参照兄弟院校和我院其他外语种进行的专业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符合专业特殊性的要求。

(二)课程评价主体单一。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要求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体现评价者的价值观念和主观愿望。不同的评价主体因其自身的需要和观念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或活动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在理论上课程评价的主体应以教师为主,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利益的人员,如课程专家、教育行政人员、学生、家长。由于教育体制的相对集中化,课程评价决策的权利往往集中在行政部门手中,教师成为了课程评价的局外人。我院在校的学生第一至第五学期,每个学期对所有的任课老师进行评价。但是仍然忽视了第六学期对整个大学三年的教学评价,这时的学生有半年多的实习经历,对于整个大学期间学校给予的培养是否适合他们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学校与家长及用人单位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较少主动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学生家长主动联系学校老师了解学生情况的也是少数,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难参与其中助力学校一起教好书、育好人。同样,来自用人单位对于学校的毕业生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学校零星的收集一些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评价,没有形成系统的、连续的评价,来为学校的教书育人做参考。

3 对于我院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建议

做好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本着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原则,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倡导多方主体评价课程、加强学校与家长及用人单位的联系等多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强化教师课程设置及课程改革方面的知识。针对我院外语类非师范毕业的教师提供有关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针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多进行理性地思考,从学校、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多方面考量。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还不能达到一位优秀教师的要求,教书育人需在确定正确的育人方向之后,踏踏实实地教书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重视来自教师和已经参加工作学生的评价。教师对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行情况最了解,他们是课程评价过程中最具有发言权的人。并且他们对课程的价值体察最深,也能提出改进课程的切合实际的建议。同样来自已经参加工作学生对学院的教书育人的评价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学生工作后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能否适应工作岗位已经清楚,他们对于学校的教书育人的反馈更直接、更具体。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也可在实习平台添加课程评价和学校培养评价的模块。

(三)学校与家长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应加强。学校应当定期地与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同时对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回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准确理解家长及用人单位对于学校所培育的学生的期望。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力图使高职毕业生的能力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使毕业生家长满意。

课程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不断地深入下去,改革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带来挑战从而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课程改革不是按照某种指令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综合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和家长等多方面因素而进行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田秋华.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3(02).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课程 学校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