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焱
摘 要:受移动阅读的巨大冲击,图书馆正慢慢失去一些读者群,他们都转向网络和新型媒体的阅读,导致纸质图书借阅率逐年下降,图书馆应引进NFC技术与现有的RFID技术相结合,为读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便利化的服务,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NFC 图书馆 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230-03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智能手机因其强大的互联网软服务功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服务,与他人交流互动的主要工具。目前,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具有NFC功能。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场通信)诞生于2002年,近年已得到应用。它通过搭载NFC芯片的智能手机完成门禁识别、身份认证、移动支付、电子票务等功能[1]。受移动阅读的巨大冲击,图书馆普遍面临着纸质图书借阅率逐年下降,大量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困境。笔者探索利用NFC技术,创新图书馆服务,为破除这一困境提供一个思路。
1 NFC技术概述
1.1 NFC技术的诞生
21世纪初,飞利浦、诺基亚、索尼等大型通信公司意识到,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近距离通信的需求,迫切需要有一种具有统一标准的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2002年,这几家公司共同研制出了NFC技术。2004年,NFC成为ISO/IEC IS 18092国际标准、EMCA-340标准与ETSI TS 102 190标准。NFC技术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集成了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和点对点的功能[2],以13.56 MHz频率实现10~20 cm范围的数据通信,传输速率为106、212或424 kbits/s(未来可提高至848 kbits/s以上)。
1.2 工作模式
NFC有三种常见的工作模式:(1)主动模式,即读卡器模式,主动发出射频读取临近的NFC设备,如从图书、展览或海报等的电子标签上读取信息。(2)被动模式,即卡功能模式,NFC终端设备可以模拟成一个卡,它只在其他设备发出射频时被动响应,能耗较低,即使NFC终端关机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3)P2P模式,即点对点双向模式,双方NFC设备都主动发出射频场,建立点对点的通信[3]。
1.3 NFC具有RFID无法比拟的优势
到2015年为止,来自中国不同区域的170多个高校图书馆都重视和引进RFID技术[4],RFID图书馆中国高校图书馆逐渐普及。作为RFID的同源技术,NFC不仅继承了RFID的优势,还能弥补其不足:(1)RFID建立在主从关系下,芯片以被动方式,通过专用设备读取;NFC拥有主动、被动、P2P三种工作模式,其信息交互功能比RFID强大。(2)RFID由读卡器标签组成,需要较大规模专用设备读取,便携性不强。NFC在一块芯片上读卡器、非接触卡和点对点的功能,可通过单一设备实现读信息交互功能。2014年1月起,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新上市的手机将逐步默认具备NFC功能[5],只要持有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NFC功能。(3)RFID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几十米,而NFC采用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通信距离小于20 cm,一次只能与一个NFC设备交互,数据被盗取的概率非常低,信息安全性更高。
2 当前图书馆面临的困境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的手机网民达到6.56亿[6]。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决策咨询机构认为,目前图书馆正慢慢失去一些读者群,他们都转向网络和新型媒体的阅读。由于移动阅读的分流,纸质图书的借阅人数逐年下降。2015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发布的阅读报告显示:2010—2014年度,该馆图书借阅册数逐年下滑;2011—2014年度,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人均借书册数均逐年下降,本科生借书册数下滑尤其明显。去年,全校学生人均借阅量不到8本,博士生“垫底”[7]。纸质图书借阅率下降是当前图书馆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何通過服务创新来吸引读者借阅纸质图书是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3 基于NFC技术的图书馆创新服务
3.1 手机图书证
过去,人们外出带着一叠卡片(银行卡、校园卡、公交卡、身份证等),易遗漏,不便利;NFC手机具有身份识别和移动支付功能,现在人们出行只需要具有NFC功能的手机,轻松便捷。首次使用NFC功能,需下载相应的APP。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主开发了“中图APP”,读者下载安装到手机后,打开它,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交,请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认证,认证通过后,就可以轻松一“滴”,畅游图书馆。读者只需将NFC手机靠近门禁的读卡系统,读卡系统迅速获取读者信息,传送到后台数据库,后台数据库正确匹配读者的信息后,打开门禁系统,同时门禁系统传达静音指令给读者手机,手机调为静音模式。2014年9月,北京邮电大学启用了NFC一卡通系统,将银行卡、宿舍门禁卡、饭卡、借阅证、北京市政公交卡全部集成了一部NFC手机,极大地方便了师生,深受欢迎。
3.2 自助借还书
借还书高峰时期需排队,是读者不愿借阅纸质图书的原因之一。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高校图书馆读者往往排着长队办理借还书;周末,公共图书馆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这个时间阶段,读者相对集中,柜台人工操作缓慢。当部分图书馆配置了自助借还机,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读者又在自助借还机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因为自助借还机的数量有限。高峰时段借还书排队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部分读者不愿来馆借阅纸质图书了。2015年1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主开发的NFC手机自助借还客户端投入使用,NFC功能的手机下载安装该客户端,将手机靠近图书的RFID标签,与图书数据库信息交互,改写图书的馆藏状态,实现图书的借阅功能。读者通过NFC自助借还书客户端借还书无需排队,还能利用手机查询借阅记录[8],办理续借、预约图书业务,当借阅图书到期时,可以收到还书提醒,当预约图书可以借阅时,收到借阅通知,图书馆实现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
3.3 接触浏览
NFC芯片还具有一定的数据存储功能,目前基于JIS X 6319-4标准的NFC芯片最多可支持1 MB的存储空间[9]。因此,NFC标签可以存储一些图书信息,如书名、作者、出版社、内容简介、作者其他著作推介、同类图书推介等信息。当读者在书库浏览图书时,只需拿出手机,触碰图书,而不用从书架上取下它,就可以在手机上简单浏览图书简介,方便、省力。在图书馆门禁系统的NFC标签存入图书馆简介、开放时间、馆藏分布、规章制度、新书通报等信息,只要读者通过门禁系统,这些信息自动推送到读者手机上,帮助读者智能地使用图书馆。图书馆的海报也可以植入NFC标签,只要读者触碰标签,就可以获得活动的详细信息,通过手机上网链接到该活动的网页,可以预订座位。
3.4 电子图书推广
JISX 6319-4标准的NFC芯片最多有1 MB的存储空间,完全可以离线存储一本完整的电子图书。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繁荣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个图书馆加大了电子资源采购比重,电子资源越来越丰富。怎样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是图书馆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电子图书推广方法。2012年9月,奥地利克拉福根市启动了Ingeborg的计划,该计划将70张配备二维码和NFC芯片的标签放置于城镇各个不同的场所,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NFC标签,可以自动链接到电子图书馆网站,下载Ingeborg提供的图书,而提供下载的电子书的主题大多与下载场所相关联,例如,用户可以在教堂附近下载关于寻找救赎的书。今后,该市还计划进一步拓展Ingeborg计划,将参考信息、音乐及美术作品等内容也纳入可供下载的范围[10]。2013年,纽约公共图书馆开展了Underground Library服务,将含有NFC标签的图书海报张贴在地铁车厢内,乘客只需在海报中挑选读物,通过NFC标签就可以传送到手机上,每本读物只能翻阅前10页。乘客走出地铁后,他的手机将会收到一份地图,告诉他可以在附近的哪几个图书馆免费借阅刚刚看到的书[11]。国内图书馆可以尝试将NFC标签分布在学校课室、操场、饭堂、公交车与公交站、地铁与地铁站、共享单车上,人们可以用手机阅读电子图书的前10页,如果要阅读整本书的话,去就近的图书馆下载或借阅,从而吸引人们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3.5 个性化信息推送与导航
图书馆管理系统保留着读者的借阅历史数据(OPAC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简称OPAC),保存着读者的检索历史数据,图书馆网站服务器积累了大量的读者访问数据。分别从读者借阅数据、检索数据和WEB浏览数据三者抽取的关键词、主题词和责任者数据[12],然后将从这三个渠道抽取的数量进行“逻辑与”计算,得出的结果就能较为准确地表达出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利用逻辑计算得出的结果作为检索项,检索到的文献,就是读者所需要的个性化文献。
国内的智慧图书馆大多使用RFID电子标签。NFC是在RFID技术具有同源性,都使用13.56 MHz频段,二者可以通信。为了提高智能化水平,方便读者,图书馆可在书架安装NFC芯片。当读者持NFC手机来到某一书架前时,书架的NFC芯片和NFC手机发生交互,将读者信息通过RFID传送到图书馆后台管理系统。后台管理系统将挖掘出读者个性化文献推送到读者手机上。当读者步行至书库的某一区域时,手机上便会显示“此区域你可能感兴趣的图书的题名、责任者,所在架号、层号”。当读者点击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某一图书时,手机屏幕自动显示一条取书路线。因为NFC手机作为RFID读写器实时读取读者RFID芯片当前位置,手机利用WIFI定位,将图书馆层位信息、读者当前位置与建立的虚拟图书馆系统结合,规划出最优取书路线,并动态调整路线,在手机上引导读者通过指定路径更方便地找到所需图书[13]。
3.6 数据传输
NFC设备具有点对点数据传输功能,两个设备只需0.1 s就可以建立连接。当读者从网上下载文件到电脑后,将NFC手机与电脑触碰连接,把文件传送到手机上,如需要打印只需将手机与打印机触碰,便可实现。在日常生活中,图书馆采编部和流通部交接图书入库清单,图书馆与图书供应商之间的到货签收,双方用各自的手持设备互相轻触一下便可完成。
3.7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出门只带手机”已成为常态。、支付宝已成为人们常用的支付方式,但NFC支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NFC支付不受网络的限制,支付距离最多只有20 cm,因而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好。读者在馆内打印复印、文献传递、图书赔偿、图书过期罚款等支付只要拿出手机轻轻一触便可完成。
4 结语
图书馆是应用新技术的前沿阵地。NFC技术虽然不是为图书馆量身定做,但实践证明它在图书馆的应用大有可为。近年,RFID图书馆管理系统在国内图书馆迅速普及,约有75%的图书馆采用的是高频(13.56 MHz)RFID技术,工作频段与NFC相同[14]。图书馆应大力引进NFC技术与现有的RFID技术结合起来了,为读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便利化的服务,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品牌。
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推送工具,丰富图书馆信息推送手段,增加信息推送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图书馆要利用它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深层次、高品质的信息服务,使其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吉久陽.NFC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探索[J].电子科学技术,2016,5(5):594.
[2] 百度百科.NFC[EB/OL].[2017-1-10].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XNuzmE06dubNAvY5HpxwP3Ri_0ld6k_MHG4hbHCY3bqPEMP9rnQQjfp2rfp-Df-CaU5aOOUDuzz3O3hAlGgAq.
[3] 陈文珏,韦绍明.图书馆引入NFC技术探讨[J].公共图书馆,2013(1):52.
[4] 彭美玲.中国高校图书馆RFID应用文献研究综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1):55.
[5] 升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商定制终端NFC成标配[EB/OL].[2017-1-15].http://www.rfid-sh.com/cn/information/23.
[6] 中商智业.2016上半年智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EB/OL].[2017-1-18].http://mt.sohu.com/20160805/n462825129.shtml.
[7] 湖北日报.大学生借阅纸质书呈下降趋势[EB/OL]. [2017-1-19].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5-04-24/content_13600528.html.
[8] 赵小娟,朱建明.NFC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创新应用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6):62.
[9] 查贵庭,胡以涛,李永明,等.NFC技术在校园移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7):59.
[10] 物联网世界.奥地利城市用NFC技术建造“图书馆[EB/OL].[2017-1-20].http://www.nlc.gov.cn/newtsgj/yjdt/2013n/1y_8606/201301/t20130115_69211.htm.
[11] 康琼琼.NFC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69.
[12] 康思本.基于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推送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6):63.
[13] 曹娟,郝亚楠,刘彩玉.基于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融合的图书馆创新服务[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24(7):43.
[14] 刘淑萍.NFC技术与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