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形象的跨国变异看中美文化价值差异

2018年09月06日 18:49来源于:科学与财富

从文化价值观角度看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pdf

刘玉婷

摘 要:《Mulan》是美国迪士尼公司于1988年上映的,以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为原型的动画电影,其影片对《木兰辞》中木兰从形象到心理进行了创造性的二次改编,两个版本的木兰差异正是中美价值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体现。

关键词:木兰辞;《Mulan》;差异

《花木兰》(Mulan)是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以中国民间乐府诗中《木兰辞》为原型,一经上映,便风靡全球,《木兰辞》全文仅短短328个字,为了将文字的想象转化成视觉的呈现,势必要对其进行二次创造,而在创造的过程中,则不可避免地注入了美国式的价值观,因此,这部闻名遐迩的带有中国元素的美国电影在中国观众心里褒贬不一。此文重点是分析中国《木兰辞》与美国《Mulan》二者不同处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

一、中美木兰形象之不同与文化价值差异

尽管《Mulan》取材于乐府诗《木兰辞》,但在木兰的形象和性格塑造上二者却大不相同,而两国不同的木兰形象正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一)《木兰辞》中木兰形象及背后的文化价值。

《木兰辞》一开头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以木兰对窗织布为开头可见其身上带有劳动人民的形象,勤劳、质朴。在行军过程中三次用“爷娘”一词,“旦辞爷娘去”“不闻爷娘唤女声”,皆体现其在行军过程中对爷娘的思念之情,而非一般英雄所拥有的豪迈之意,她所求的不是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而是希望能回到爷娘身边。凯旋后回家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见木兰的娇柔姿态,同天下所有女子一样有爱美之心。

可见,汉乐府《木兰辞》中的木兰首先是“孝”的化身,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孝道。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与自己的身份和愿望所不符,但为了保护年迈的父亲,压抑自己内心小女儿的想法,替父从军,是为大孝。在行军过程中对爷娘的想念与立功后不要赏赐只愿回故乡,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这样的家庭观念起源于我国的农耕文明的宗族家长制,家是一个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家族宗祠,抱团求强的基本观念。因此,在封建社会家庭观念尤为重要。

(二)《Mulan》中花木兰形象及背后的文化价值。

《Mulan》中花木兰则是一位大大咧咧、勇敢俏皮而又粗心大意的女子。电影开篇安排木兰相亲这一节,不仅反映了木兰与时代赋予女性的要求格格不入,更是作为木兰心理的一个转折点,使木兰开始有意识的探寻自我的人生价值。此时征兵诏书下达,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就不只是为了保护年迈的父亲,更多的则是她对真实的自我的一种追求以及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的想法在木兰身份识破后更加明显,她说:“也许我不是为了我爹,也许我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希望当我揽镜自照时,就会觉得对得起自己”,这就将原本的孝亲主题升华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个人”与“家庭”则是中美传统文化价值不同之处的体现。与重视家庭观念的中国不同,美国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对美国人来说,自由意味着每个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掌控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预,而想要获得自由,就需要依靠自我的强大与价值的实现。因此,木蘭一开始离家出征还带着摆脱家庭与社会强制给她的作为女性的责任与义务,转而寻找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有的自我价值。在后期木兰身份被识破后还毅然冲入皇宫营救皇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在此时,木兰的女儿身已经昭然若揭,而她的伙伴选择在此时追随她,则已经与她的性别无关,而与木兰的智慧与个人魅力相关。

二、《木兰辞》与《Mulan》战争与成长经历描写之不同。

《木兰辞》与《Mulan》中都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详略也不同,体现中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不同观念。

(一)从个人成长经历来看。

对于木兰的从军经历,《木兰辞》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二十个字做了高度凝练的概括,且这四句话都是从侧面描写战场或直写行军,无一句有关木兰的正面描写以及交代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因而在《木兰辞》中,主要是为了通过行军的艰苦凸显木兰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木兰融入这个集体而不加以单独凸显,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主张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集体,这也跟农耕文明时为了生存而相互团结,重视集体的力量有关,最高追求是达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高度和谐。

而《Mulan》中则对《木兰辞》短短四句话加以填补式的创造,不仅对战争进行了详细的表现,还对木兰在行军中的成长经历进行了详尽的展现。电影中木兰从女性到士兵、从士兵到英雄这一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展现使得木兰的行为生动丰满,这一手法多见于美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成长,历经迷茫失落后重新找回自我,获得成功,符合美国的英雄主义价值观。《Mulan》集中强调的是木兰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面对质疑时的反抗,在战场上的个人智慧,尤其是最后以女性身份救下皇帝,不愿抛弃李翔而斩断绳索,单枪匹马对抗单于取得胜利,更加体现了其个人的英雄主义和一个拥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的女性形象,被视为“美国宣扬女权主义而竖起的一面隐性的旗帜”。

(二)从战争场面的描写来看。

《木兰辞》中的战争场面有且只有两句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时间的长久,同样无一字提到木兰,而是高度的凝练概括,以“将军”“壮士”代表集体的词一笔带过,体现的仍是集体主义精神。

而《Mulan》则以匈奴夜袭长城开头,战争的冲突淡化了原有的孝亲主题,更体现为一种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在战争中,重点突出了木兰作为女性的心思细腻在战争中的作用,设计“雪崩灭敌”和“皇宫救驾”这两个独具女性缜密智慧的情节,这些智斗,都体现了木兰作为女性的独特魅力,不与男性争力量,也不写其正面与敌军厮杀,这更是体现了一种不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

三、《木兰辞》与《Mulan》爱情观的不同。

《木兰辞》中全文未提到木兰的爱情,或许木兰在“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时仍保留着对爱情的憧憬,但想来在那个年代,正当适婚的年龄替父从军,风餐露宿整整十年,且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回来之后还想找一位如意郎君恐不太可能。

而《Mulan》中则完全原创了木兰的情感经历,在对木兰爱情的处理上,增加了一个朝夕相处的李翔校尉,与木兰暗生情愫,当木兰身份暴露后他饶了木兰一命,后在皇帝的暗示下勇敢追求爱情,而木兰在最后主动邀请留下来吃晚饭等行为,早已突破东方传统女性的保守,转而大胆追求幸福,而这种大胆追求与爱情美满的结局,正是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精神,不受世俗约束,敢于追求自由。

综上所叙,迪士尼的《Mulan》是对《木兰辞》的一次彻底改造,从情节上来看,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以展示东方风情为表现的电影,实质上,却是一次西方价值观的成功推销,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处理好文化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摈弃单一的文化呈现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内涵注入影视剧中并加以改造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传递中华民族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孙绍振:《月迷津渡》,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42-48页

[3]张燕婴;《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年3月版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木兰 迪士尼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