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危险废物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pdf
耿建霞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越来越大,种类繁多,性质复杂,且产生源数量分布广泛,管理难度较大。若不加以严格控制和管理,势必会对地下水、土壤、大气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分析了危险废物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探讨工业源危险废物管理发展趋势,缓解工业快速增长产生的危险废物给环境容量带来的污染压力,改善环境质量。
关键词:工业源 危险废物 管理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水平和治理措施与经济发展还不完全适应。如何深入剖析当前工业源危险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科学分析各项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成为企业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工业源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一)企业对危险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对一些产生量较小的企业危险废物处置重视不够,随意倾倒、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到外环境;将危险废物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进行简单处理;有的危险废物则出售给其他无相关资质的商家,非法转移牟取暴利,不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转移联单制度等相关制度处置。在日常执法中发现,更有甚者,对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没有鉴别意识,认为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没有危害性,随意处置。对环境安全构成了重大危害。
(二)企业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不规范
虽然认识到危险废物的危害性,由于企业的经济、技术与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危险废物的暂时贮存管理不规范,厂内危险废物随意堆放,露天堆置,贮存场所没有防渗防漏等措施,包装不规范等,没有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进行妥善贮存,带来了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危险废物管理能力不足,执法能力亟待提高
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还没有专门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也没有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岗位,企业危险废物的监督管理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执法能力和力度均不足。随着企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大,种类逐渐增多,跨区域转移量不断增加,监管难度和工作量越来越大,对管理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
(四)危险废物尚未形成产业化循环体系
目前,由于我国仍旧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危险废物产业化循环体系,从而使得各个企业产生出来的危险废物无法进入到正规的市场轨道当中,并且还有很大一部分危险废物还在使用焚烧和填埋的处理方式,这样严重影响了工业危险废物的交换利用。虽然有些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危险废物交换行为,但因为交易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从而难以解决大量危险废物的处理和产业化的循环利用问题。
二、业源危险废物管理发展趋势
(一)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
由于人们普遍对危险废物认识不足的现象,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同时建立和加强监督举报制度,发挥公民的社会监督作用,促进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源头控制,实行危险废物减量化
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技术经济手段,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尽可能的防止和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适时修订相关的危险废物管理法规规章,依据危险废物的管理制度,做好企业危险废物产生到最终处置的各环节的监管,确保每一环节执法到位,深化产废单位的申报和转移联单制度,全程监控,切实掌握和控制废物的流向。对于产生量不大、种类繁多的危险废物,建立安全的危险废物区域利用、处理和处置措施,进行集中处理、处置。同时,也要完善现有危险废物的法规制度,在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去向的前提下,灵活多渠道利用资源化危险废物。另外,加强企业和危险废物处置单位的监管力度。对于没有环保审批手续或是虽有环保审批手续但危险废物不按环保要求处理的企业,依法查处,杜绝危险废物脱离监管轨道。加大对无证经营、非法转移、超范围经营危险废物处置单位的执法力度,甚至吊销经营许可证。同时,要完善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对危险废物违法处置的举报和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氛围,减少和杜绝违法现象。
(四)进一步加强环保固废管理队伍和管理能力的建设
危险废物的管理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管理,所以对固体废物的管理队伍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环保职能部门要积极调整职能,成立专门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充实管理技术人员,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五)提高工业源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工业源危险废物很大一部分都是有其他用途的,只是信息的不对称、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造成绝大部分工业源危险废物都是直接经过末端处置,达不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减量化的效果。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区域性的废物交换中心;吸引、引进和发展危险废物回收利用技术;完善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如免税政策、资金补偿政策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S].
[2]许冠英,周少奇,许振成.广东省危险废物管理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州环境科学,2009(3):22-28.
[3]邓琪,王琪,黄启飞,汪群慧.青岛市工业危险废物处理现状分析与评价[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5):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