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辅导员宣讲队开讲
何萍萍 解金霏 张维
摘 要: 通化师范学院学习互助APP即将改变通化师范学院师生学习与交流的方式,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新型的高校学习互助交流APP,该APP不仅是一种发展趋势而且通化师范学院的师生学习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学习互助APP;学习交流;高校
基金项目:通化师范学院学习互助APP,项目编号:20171020207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隨着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伴随互联网的普及,网上教育平台也层出不穷,将互联网与通化师范学院的在校生联系起来,用互联网来方便在校生的学习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调查发现,现如今较多高校并没有一个真正全面、系统的学习互助平台,而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也正处于趋向知识自主选择化的一个阶段,加上现在社会沉重的就业压力,在校大学生都较渴望在校期间更加充实自己,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以适应社会需求。所以一个能满足现今大学生需求的APP是非常受欢迎的。
一、APP研发的背景与当前现状
(一)时代大背景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业等行业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
首先,现如今“互联网+”教育也处于迅猛发展时期 ,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最大化是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目标”,而“最大化”则是有别于“信息化教育”的本质转变,思维创新,紧盯“核心目标”,围绕教育云平台进行大力创新和建章立制,构建全方位的核心价值体系,方能适应未来“互联网+教育”总体发展的改革需求。马化腾说:“互联网+”教育是最难啃的骨头。俞敏洪说:99%的在线教育企业都将死亡或者半死不活。蔚迟道坤说:互联网教育领域绝大多数企业做的都是错误的事情,大量企业只是在做一个环节,形成不了闭环;巨头如果起不了领袖作用,行业不可能有新发展。所以要想发展“互联网+”教育还必须与需要相结合进行量身定做。
同时,通化师范学院学习互助APP则是经过调查研究本校学生和老师对于该类型APP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的一款APP。集学习、交流、就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学习互助型APP。
二、通化师范学院学习互助APP的构成
(一)学习模块
该模块是以各种资格考试、学科分类为基础,建立主要的学习模块,主要有:考研学习模块,四、六级考试模块,教师资格证考试模块,金融资格证考试模块,公务员考试模块等,同时提供各种正版图书资料商。
(二)互动模块
1.校内互动
师生互动模块是通过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主动邀请各学院知名教师为学生在线解惑答疑,同时开放教师以及优秀学生在线授课窗口。方便在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气氛。主动与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联系,帮助推广学校的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2.校企互动
在校生可以在该平台了解以及分享实习与就业的相关信息。平台与周边企业的联系,一方面帮助通化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争取兼职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寻找相关适应人才。如通过适当组织双聘会,采取拉赞助的方式,为企业招聘提供平台。
(三)二手交易模块
建立二手资料转让平台,提高学习资料的利用率。提供各类电子书,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三、针对该软件的发展前景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功能新颖且人性化
与其他类似产品相比该APP的功能更新颖且人性化,设计多个板块,以满足各种群体的不同需求,帮助在校大学生解决在各阶段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形成了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除了上述的各主要功能外,它还有本校全景地图、校车路线以及校园里日常演出时间、地点、票价等都可以在该APP的其他模式中呈现。
2.市场广阔
这是本校唯一一款专属的学习型APP,可以说市场是相当广阔的,一旦进入这个领域,该APP就将处于垄断地位。这也将大大提高该APP的使用量,而且对于收费的标准我们也比较自由,不需要去竞相压价的去打价格战,有效的提升了竞争优势。
3.竞争力强
本团队对学校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将系统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会努力积极的掌握客户的需求,这样可以给于客户更好的体验,而良好的客户体验是一个产品成功的根本所在,这从根本上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二)商业机会
第一,现如今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互联网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款学习互助APP正是以此作为出发点,它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平台来满足学生时代所会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更好的利用身边有效的资源来达到既定的目标。
第二,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其他高校的交流平台涉及范围窄,各种功能都不完善,只能说是小型的交流平台而已,而该APP则涉及校园内各方面的服务,一系列板块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群体,全面系统的为在校大学生使用,同时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据统计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大约有2144.657万人,而且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一个很庞大的数据,该APP在运行过程中市场是非常可观的。
第三,该APP在前期主要是面对通化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约一万人),在这一万人中近90%的学生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校期间都会考各种证书,而其中有97%的人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首先,学习方向的差异。由于就业方向的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学习科目的选择就有所不同,所以有很多需要自学。其次,学科的交叉性,现在的学科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交叉性特别强,比如学经济管理类的需要较好的数学知识,英语水平,乃至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比较高。再次,遇到问题很难找到询问的对象。该APP正好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可知通化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对该APP的渴求度较高,后期会通过主动向其他各大中小学校推广,扩大客户群,所以该APP的市场是相当大的,整个软件的商业机会也就随之增加。
第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实习与就业问题已经不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才去考虑的问题,大多数人在大二期间甚至有些学生刚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了。所以就业信息对于通化师范学院的在校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该APP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信息难以获取的问题,这样就较容易的将潜在的非应届毕业生客户转换为真实客户,形成更加庞大的客户群。 与此同时社会上有呈现出了较为严重的用工荒现象,经过走访一些通化周边地区的企业发现,不少企业也缺少相关人才,但是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去招纳人才,岗位用工荒也是企业存在的问题,把这些用工荒的企业定义为第二目标用户这样不但提高了原有的通化师范学院的体验,还引入了新的客户群,有效的扩大了目标客户群。以上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问题的需求心理分析,以及实习与就业的问题从在学生与企业两个角度去分析目标用户群。有效清晰地定义了其目标用户为通化师范学院的在校师生以及周边各大企业。
(四)该APP所面临的挑战
在现阶段的教育中,中国的学生很可能由于受到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而导致学生的活跃度不够,这个将给互动交流、一起探究模块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不断完善APP的设计及体验,加强宣传及推广的力度,鼓励引导同学们积极的表达自我,做到不懂就问、知识共享。
四、通化师范学院学习互助APP研发的意义
(一)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效率低和热情不高的问题
通化师范学院学习互助APP以各种资格考试、学科分类为基础,建立主要的学习模块,考试模块以发帖的方式,遇到问题的同学可以在平台发帖,看到的同学用跟帖子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有效的解決了由于学习方向的差异学科的交叉性、无人可询问问题等原因导致的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有效解决有问题无处询问的问题
通化师范学院学习互助APP主动邀请各学院知名教师为学生在线解惑答疑,同时开放教师以及优秀学生在线授课窗口。老师会就相关科目及考试不定期的进行在线直播。直播内容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针对考试及某几个重点问题进行直播授课,另一种是在线直播答疑。有不会的问题、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线直接问老师。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阶段遇到但又无处询问的问题。
(三)有效的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通化师范学院学习互助APP可以为通化师范在学院在校生提供实习与就业信息,一方面我们主动联系大企业与我们合作提供招聘信息,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在该平台进行实习与就业信息的及时共享。同时我们还会不定期的举办网上双招会。这就形成了一套双向性的就业平台,解决了就业难,用工荒的问题。
(四)有效的解决了校园内的活动推广难得问题
我们主动联系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帮助其推广相关学习活动的信息,为在校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互助平台。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推广活动,给通化师范学院的全体师生提供了方便,又能够和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优势互补,增强该平台的信息获取的渠道,为更多的客户解决信息获取不方便问题。
(五)有效的解决学习资料和生活用品浪费的问题
建立二手学习资料以及一些日常学习用品的转让,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通化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把自己的不再需要的书籍资料,日常用品等图片晒到平台,然后标明自己觉得合理的价格和联系方式,进行买卖。这就有效的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问题,避免了那些买了没用多久,但是由于用不上了的物品丢弃和浪费。同时也为需要这些物品的同学省了不少钱,即买到了自己想要的商品,价格又非常便宜。
参考文献
[1]蔡玉新.“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5,(12):17―18.
[2]刘锋.“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J].英语教师,2015,(09):6―8.
通讯作者: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