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理论热点解读
吴欢
摘 要:本文从异化劳动这个概念出发,从劳动者的角度看待《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劳动异化,为研究《资本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劳动异化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得劳动的对象化合理合法;剩余价值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也是异化劳动的原因;在资本关系下劳动的异化还表现为异化劳动不仅生产出对象化的商品还生产出自己,并从这种异化中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劳动;资本;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异化劳动概念更是被学者总结为异化劳动学说,多数学者将异化劳动作为剩余价值概念的前身来看待,笔者认为《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确实是异化劳动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但如果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仅仅作为马克思理论进展中的一个前导概念而完全包含于剩余价值理论中是不合适的,异化劳动代表了一种角度,即劳动者的角度,而这种角度正是《资本论》所缺乏的,所以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解读《资本论》能够让我们从不一样的视角来看《资本论》的逻辑与意义,让我们对《资本论》做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一、异化劳动概念
马克思是在其刚刚将研究兴趣转向经济学时所著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这个概念的。异化劳动在《手稿》中处于核心概念的地位。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是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总的批判为基础的,《手稿》的逻辑进展实际上以劳动为出发点,说明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劳动者的影响,在这种分离的基础上研究了国民经济学中的工资、资本利润、地租三个基本的经济范畴。马克思站在劳动者的角度首先提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而这斗争的胜利却必然属于资本家,论证了不管社会繁荣还是衰退,劳动者都遭受着深刻的苦难,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劳动者只看作劳动的动物,只是看作仅仅具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的观点。他接着分析了资本利润的来源,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动机,说明了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间的竞争。接着马克思说明了地租是通过租佃者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斗争确定的,分析了土地所有者如何盘剥社会的一切利益,并说明在竞争中大地产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封建性质,而具有了工业的性质。“它给所有者带来最大限度的地租,而给租佃者带来最大限度的资本利润。结果,农业劳动者的工资就被降到最低限度,而租佃者阶级就在地产范围内代表着工业和资本的力量”。①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异化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义为异己化,即从自身产生出相异的对立物,它又会再异化,是自在与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和主体之间、思维与感性之间的对立转化关系。②马克思改造了异化范畴并以它规定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的劳动,即异化劳动。对于异化劳动主要有四个规定性,首先是表现在生产的结果即产品上,“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为对象的劳动,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③,“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④。第二个规定性表现在生产行为和生产活动中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劳动者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这种劳动是一种强制劳动。“劳动的外在性,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自己在劳动过程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⑤第三个规定是人是类的存在物,但异化劳动将人从赖以生活的自然界异化出去;将类从人那里异化出去,也就使对人说来的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即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第四个规定表现为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自己同作为异己的、与之相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也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本身同这些其他人的关系,即劳动者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产生出一个跟劳动不相干的、置身于劳动之外的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进而进入了私有财产这个概念,围绕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两个基本概念,马克思接下来论证了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概念。
二、《资本论》整体逻辑中的劳动概念
如果说《手稿》还只是马克思用哲学来解释经济学的尝试,只是一般性的现实的探讨,那么到《资本论》马克思所揭示的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机理及运行规律了。《资本论》的初始概念是商品,商品这一概念就已经体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⑥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接着从商品的二因素推导出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不过是劳动的不同表现形式,说成劳动的具体性和抽象性更好理解,进而过渡到价值的概念,又从价值的不同形式过渡达到货币,进而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由货币转化为资本,而这前提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就存在,而这之前的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不仅仅在于表面的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其质的区别在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可以说劳动是暗含的一条逻辑线。首先第一个概念是由劳动创造的用于交换的商品,由商品二因素中蕴含的劳动来推出劳动的二重性,進而规定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劳动力作为商品为前提,而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也不过是劳动产生的价值,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过是劳动过程的总结,资本的积累实际是劳动的积累,资本积累的规律实际上是劳动积累的规律,最后所谓原始积累也只是对劳动成果的掠夺,资本无论走到哪里劳动都如影随形,这是由资本关系的实质决定的。
三、《资本论》第一卷资本关系下劳动的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于以往的剥削社会之处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披着民主、平等、自由的外衣,劳动者表面上是自主选择劳动的工厂,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者只有选择被这个资本家或那个资本家剥削的自由,而没有选择不被剥削的自由,原因就在于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劳动者自由的一无所有,所以在资本关系下,看似合理合法的形式其实包含着不合理的内容。这不合理的内容表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体系中,资本关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而这一关系使劳动者异化为生产的一种要素,使劳动力异化成为商品,使劳动异化为仅仅表现物的人类活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得劳动的对象化合理合法。在资本关系中,雇主雇佣在劳动力市场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劳动者是按照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预付工资的,而这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作为一件商品卖给资本家之后,劳动过程只是消费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产品也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由此“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便越少”⑦。而这一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恰恰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劳动力作为商品本身就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购买劳动力是发生在流通领域的事,资本家要做的只是在生产领域使用劳动力时拼命榨干工人身上最后一滴血汗,在资本家眼里工人不是人,而是一件物品,而这是符合资本运行规律的,也是符合法律和道义的,这也就使得劳动的异化披上了法律的外衣而不容易被发现。
剩余价值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也是异化劳动的原因。将劳动力作为商品进行出卖的异化劳动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超额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关系下异化的劳动创造的,是异化劳动的产物,而这个产物也正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正是因为有剩余价值的存在才给资本家以动力去利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支配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在生产过程中被异化出去了,劳动者不再是为了自己生产,而是为了资本家而生产,为了剩余价值这一异化劳动的产物而生产。
四、从异化劳动角度解读《资本论》第一卷引发的思考
事实上我们看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资本通过自身运动无限扩张追求着物,而物的积累不过是一种坏的无限,这种坏的无限产生对资本关系的一种否定,因为在这种规律中看似是资本自身的运动主宰着世界,而实际上其根本的源动力来自于劳动,劳动作为最根本的动力被资本驱使着追求那些与自己对立的、异己的物,作为劳动力的主体劳动者在追求物的过程中同样降低为物,这是对资本关系的第二次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恢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让劳动回归人的本质而不是作为异化劳动而存在。
要想恢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使劳动不再异化就要否定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按照之前的逻辑正是因为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才会使劳动不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资本家从而产生劳动异化。但是这种否定存在缺陷,第一劳动力是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种能力作为商品并不必然带来劳动的异化,因为如果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雇主但是雇主将劳动力生产的全部产品都交给劳动者,那么劳动者就是为了自己劳动而非为了他人劳动。第二,如果单纯否定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那么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又如何生存呢?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这种商品卖给了资本家,资本家为了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才导致了劳动的异化,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迫使劳動者不得不将自己唯一拥有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而生存。作为资本家的联合资产阶级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是怎么来的,只要看一下《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章所谓原始积累就会知道了,要否定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劳动者就要联合而成劳动者阶级打破这种资本关系,这种披着公平平等自由外衣的奴役关系,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新的关系里每一位劳动者都有生产资料所有权,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产品最终都属于自己,每一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都是肯定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感到幸福,而不是感到不幸,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不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劳动是自愿的、内在的,而非强制的、外在的,劳动只是需要的满足,只是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3] [4] [5] [7]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刘永佶.论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矛盾中的内在统一——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形成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派系的考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
[6]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