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2018年08月30日 10:51来源于:科学与财富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山东立体化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

摘要:本文从“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真”这一指导思想出发,紧紧围绕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论述了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体会及几点做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德育课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笔者尝试着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把握时代脉搏,做到教学目标新、教育观点新、教学资源新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新”字上下功夫,我尝试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新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学校要想达到全课程育人体系,就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贯彻德育的总目标。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应该涵盖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以保证各阶段德育要素在各阶段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德育内容的设定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是由德育目标所决定的;德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受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发展水平制约的;德育内容的针对性是从学生品德存在的问题与社会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出发的。因而,在德育教学实践中要逐渐确立三个关注和三个一体。三个关注是: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三个一体是:教书与育人为一体,知识与素质教育为一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为一体。

2、教育观点新

德育课应突出时代性,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点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如:在对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培养礼仪意识时,我上了一节德育实践课,根据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的目标创编了朗朗上口的文明礼仪三字歌,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并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明理明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明确了如何将礼仪融入日常的行为点滴中。

3、教育资源新

大数据时代要求德育课教学还应掌握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不同途径获取资源,补充最新动态,做到生动有趣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一定吸引力。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我设计了《团结合作 成功在握》的德育实践教学,利用动物世界中团结合作一起击败敌人的视频唤起学生兴趣,接着设计了呼拉圈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把校本资源雷锋精神贯穿于课的始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点滴校园生活之中,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激发。

二、发挥“小主人”课堂,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1、情感激发 在上课伊始可以“先发制人”,想方设法地去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乐学、爱学。通过各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提问质疑、案例描述等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情感融合 学生的学习情感被激发后,再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准备。

3、情感内化 情感体验应贯穿始终,在授课结束时要趁热打铁,将学生在德育课上所获得的理性认识,道德情感体验加以巩固、深化,注重体验与回顾。还应有课外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去生活中感知,如:查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促进其情感的内化及升华。

作者简介:霍焱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中共党员教师,市级数学骨干教师,校本课优秀课例《雷锋精神伴我成长》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發,所撰写的德育论文《学法指导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意识》在《教育探索》和《黑龙江教育》,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国家、省、市级一等奖。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德育 文章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