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模式下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doc全文 大学课件 在...
隗寒冰 曾有为 李军 刘君
摘 要:当前地方本科院普遍面临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学生就业困难、科研实力薄弱等困境,高职院校也面临招生困难、学习风气差、社会声誉下降等问题。为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弥补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力量薄弱的不足,达到优势互补、抱团取暖目的,本文以重庆交通大学和重庆市五一技师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案例,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基于SWOT视阈分析地方本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策略。
关键词:SWOT 地方本科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2(a)-0214-05
Abstract: Nowadays, the regional institutions are generally facing with th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struments,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of students and weakness pow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olytechnic are also facing with problems such as enrollment difficulties, poor learning morality and declined social reput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school gradation of polytechnic, make up for the lack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achieve the advantages of complementarity, vehicle engineering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Chongqing WuYi Polytechnic has been investigated as exampl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WOT theory, the strengthens, weaknes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en of the convergenc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for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polytechnic have been analyzed. With the guideline of analysis result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finally.
Key Words: SWOT; Regional institutions; Polytechnic; Talents cultivation; Convergence
經过30余年高等教育高速发展,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行业背景较强的专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外部环境和办学历史局限等原因,普遍面临着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科研条件薄弱、学生就业困难等诸多困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面临招生困难、学习风气差等问题。在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带领下,相关院校都相继开展了高职和地方本科院校的衔接,试图以此推进高职教育层次提升[1]。同时也能弥补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力量薄弱的不足,达到优势互补、抱团取暖的目的。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重庆交通大学和重庆市五一技师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案例,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基于SWOT视阈探索地方本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衔接模式。
1 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以美国凯特琳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为代表倡导的合作教育课程培养模式,简称CO-OP,即学生每在学校完成一个学期的理论课后到企业带薪实习一个学期,之后又回到学校参加理论课程学习。CO-OP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internship)所不同的是,前者所持续的时间更长,而后者往往只是一个段时间。这种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用人单位创造了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本单位需求人才的机会,也为学生提高工程素养和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利契机。
德国FH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可概括为“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并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师资要求、入学条件、教学环节等方面均明显体现这一特色。与CO-OP培养模式类似,FH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也是交叉进行, 在理论教学中保证一定课时的实验、实训,一般在4年8个学期的学制中安排2个完整学期的实习。FH实习功能非常全面,要求较为综合,不仅包括知识性、技能性的学习,还包括社会性活动的学习。这种FH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目的不在于简单验证理论,而是将其作为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2]。
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领域一种新兴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培养结构不同,前者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通过项目类课程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这种培养计划结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解决新问题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传统培养方案的教学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度,一定程度上在实践与应变能力方面形成弱项。而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恰好是面向社会与企业需求,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工程师,而不能只是仅限于知识层面的掌握[3]。
以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地方普通高校人才主要依托行业背景,发挥产业优势,注重发展以行业特色鲜明、服务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是在传统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课程实习四大类课程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该模式以针对所学领域内某些具体问题而进行学习、实践、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以此实现提升科研兴趣、科技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目的。该模式以理论学习与应用作为主导,知识学习通过理论应用来体现,实践教学体系为针对具体领域内具体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与应用。
2 地方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衔接SWOT分析
对两校车辆专业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人才培养特点、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和专业发展前景进行归纳分析,得到两校衔接的外部环境(即机会与威胁)资料。
2.1 两校衔接优势(Strength)分析
2.1.1 产业层面发展机遇
(1)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及智能网联车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法规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这为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
(2)重庆本地企业对新兴领域投资积极。
重庆已培育形成以长安、力帆的新能源乘用车,恒通、五洲龙的新能源客车,瑞驰、凯瑞、东本的新能源专用车为代表的“2+2+3”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生产体系。在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已建成充电站12座,换电站1座、交流充电桩超过200个,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超过了2500辆,位居全国各省市中上水平。
(3)重庆汽车产业规模经济优势明显。
2016年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5391亿元,增长11.7%,其中汽车、电子两大产业合计对重庆市经济的贡献率将近六成,成为该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重庆已形成了包括鱼嘴、两江新区在内、涵盖10多家整车企业和1000多家规模以上配套企业的汽车产业集群。
2.1.2 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高
重庆交通大学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普通高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树立了“主管领导牵头,教学单位负责,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指导方针。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对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重庆市五一技师学院注重通过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项目评价、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的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提问、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操作及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形成了前诊后鉴、多元综合的评价模式(见图1)。
在就业指导层面,努力健全毕业生服务保障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就业环节,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开发了就业服务APP;积极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通过自筹经费、筹措社会资本等多种渠道成立双创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车辆工程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已连续十年95%,学生质量获得社会好评。
2.1.3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高
近三年以来,重庆交通大学通过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组件团队参加全国挑战杯和HONDA杯节能车大赛、举办校级发动机结构拆装大赛和汽车设计大赛等活动,显著提高了高年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积极性。学校也积极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与重庆小康、重庆力帆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与长安汽车成立了“3+1”联合培养计划,通过校内选拔、企业考核等方式向企业定期输送优秀生源,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五一技师学院与长安汽车共建汽车技术项目中国国家队选拔与集训基地,该基地培养的选手在世赛汽车技术项目屡获佳绩,已有多名国家队选手被长安汽车公司破格引进,享受长安集团高级技师待遇。通过该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标志着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走上与国际接轨之路。
2.1.4 高职院校实习条件较好
五一技师学院现有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中国国家队集训基地、全国高技能人才基地),1个市级实训基地(长安汽车培训基地),实训场地占地总面积逾5000m2的实训场地,拥有博世740、百斯巴特定位仪、汽车“2合1”检测线等一系列先进的进口实训教学设备,设备总价值逾2500万元。与重庆长安集团、重庆北奔汽车有限公司、中汽西南汽车销售公司等26家企業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2.2 两校衔接劣势(Weakness)分析
2.2.1 学生基础水平差异明显
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入学分数逐年提高,普遍入学录取分数基本在当地一本线以上30分,反映新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方面基础较为牢固。任课教师也反映低年级的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较为轻松,接受能力强。反观高职院校入学成绩一般低于当地2本线成绩,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理论知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一旦进入本科阶段,其思维模式、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明显制约专业知识的掌握。
2.2.2 学风散漫问题依然突出
受社会整体环境和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两校学风散漫问题依然较为严重。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高远的成才志向;学习态度不积极,对所学课程专业不感兴趣,存在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平时不抓紧,考试靠“突击”,更有甚者自制力差,沉溺于网络世界而荒废了学业;学习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缺乏科学精神,无视学术道德,存在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违规违纪行为。
2.2.3 教师科研水平相对薄弱
近5年以来,重庆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只有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只有1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不足400万。由此导致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覆盖面不够,只能向极少数优秀学生倾斜。以2017年重庆交通大学青苗计划为例,该计划主要是为中高年级本科生提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平台。但由于科研项目和人均经费限制,车辆专业学生报名人数和实际录取比例超过了15∶1,大量有潜力的学生无缘进入团队。
2.2.4 专业课程实验条件稍显薄弱
虽然近年来在中地共建项目、交通部项目和美元贷款项目支持下,重庆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是,这些新购入的实验设备大部分为科研设备,数量少、价格昂贵,如:多能源动力传动系统试验台等,单台设备均在100万以上。本科生只能进行在这些平台上进行一些功能验证和演示性试验。另一方面,受试验场地条件限制,新购入的一些为满足本科教学的设备如汽车电子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无合适教学场地使用,设备使用率不高,学生和老师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2.3 两校衔接机遇(Opportunity)分析
2.3.1 行业发展带动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
重庆市汽车产业的发展使汽车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旺盛,汽车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的增幅逐年增长。从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看,企业比较欢迎既懂机修又懂电工的人才,而汽车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占了一定的比重。企业对技术主管、经营主管、汽车配件管理等职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随着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壮大,使汽车技术人才的去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也不断向管理层发展。
2.3.2 当地政府加大新校区建设支持力度
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新校区和重庆市五一技师学院龙洲湾新校区建设都相应得到了当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以低价提供了教学科研用地和生活用地用于建设教职工生活园区,还在生活配套设施、周围环境整治、员工子女入学就医、学生安保出行等各个环节都提供了便利。
2.3.3 浓郁行业文化为两校衔接提供纽带
大学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结合是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的特色使然,是大学文化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必然。如重庆交通大学是为川藏路建设培养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成立,通过代代交大人不忘艰苦奋斗,形成了以交通为载体,以实干和奉献为品格、实干兴邦走向四方的校园交通文化。两校衔接过程中通过吸收行业文化的精华,将形成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的特质内涵和发展程度,将深刻地影响着人才的思想意愿和精神追求,也影响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2.3.4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方兴未艾
随着国际工程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国外驻华企业和我国驻国外企业对具有国际视野且具全球领导能力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认证需求也随之上升。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可结合国际认证体系要求,认真研究《华盛顿协议》等六个国际认证组织及相关认证制度,制定符合国际认证体系但又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自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4]。
2.4 两校衔接威胁(Threaten)分析
2.4.1 衔接专业面狭窄,学生覆盖面小
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相互衔接时一般限于具有相同行业背景的专业和学科之间进行,如重庆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与五一技师学院汽车维修、汽车服务专业对接时,均以汽车行业背景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学分制互换和实践教学基地共享等,涉及到的学生也只能在少数相关专业进行。较小的学生普及面会直接影响到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衔接的深度和广度。
2.4.2 新校区建设带来两地办学问题
根据调研反馈意见,新校区建设带来的两地问题不仅在于两地通勤时间浪费和精力消耗,更重要的问题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環节的严重脱节和分裂,地域差距严重阻碍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尤其是对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高职学生而言更加困难。
2.4.3 选拔方式和评价体系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大多数地方普通高校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前,必须在专科三年获取毕业证书和相应技能证书之后,还要通过本科院校的对接入学选拔考试。本科院校对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核心课程还要实行单独考试。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均会在不同程度上注重理论考试要求,实际上偏离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性特征。这种选拔方式和评价体系缺乏科学依据,更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难以有效满足技能型人才提升教育层次的需求[5]。
2.4.4 本科和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存在差异
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衔接后,原有的高职办学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就会发生根本变化,本科阶段的课程实施交给本科院校负责。本科院校学校文化和办学内涵也难以在高职层次人才培养上发挥作用,而且还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对待课程衔接的热情和投入也不能与高职院校相比,与高职合作向高职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步伐也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6]。
3 地方本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衔接策略分析
综合上述地方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衔接SWOT分析,得出下述策略。
3.1 SO增长型策略(Strength-Opportunity)
(1)加强学生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教育,积极引导树立行业信心,调动学生参与地方本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衔接的积极性。
(2)加强具有行业背景的校园文化建设,巩固行业文化在人才培养衔接中发挥的纽带作用。
(3)深入理解ABET、华盛顿公约等工程专业国际认证体系,在标准化、模块化认证体系框架下指导人才培养模式衔接。
3.2 WO扭转型策略(Weakness-Opportunity)
(1)加强有工程背景的科研领军型人才引进工作,积极打造良好的团队科研环境,建立合理的科研激励和薪酬分配体系。
(2)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结构,采取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教学方法,保证优质教学资源。
(3)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努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3.3 ST变通型策略(Strength-Threaten)
(1)在国际认证体系框架指导下,探索校级之间学分互换、实习基地共享等,探索跨专业、跨学院选课,逐步向全校所有专业展开培养模式衔接。
(2)总结重庆汽车工业发展20年的人才需求经验,制定符合现实、切实可行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模。
(3)加强与当地企业的紧密联系,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企业和学校各方利益相互制约的机制。
3.4 WT防御型策略(Weakness-Threaten)
(1)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向,创新选拔和考核方式。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地方院校和高职院校统一思想,树立共识,成立企业、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三方利益共同体,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职业规划。
4 结语
不同于传统的应用型本科培养方式,地方本科院校尝试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衔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也是高职教育和地方本科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通过人才培养衔接,可以弥补各自学校的不足,取长补短,抱团取暖。目前,这种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正处于发展初期,它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还需要实践的不断探索和验证。本文只是在重庆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与重庆市五一技师学汽车相关专业展开试点,进行了小范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工作,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有不足。未来将继续探索、积极改革、大胆实践,相信将来地方本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互衔接的模式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振勋,赵兴碧.地方高等院校举办应用型本科高职教育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2,28(4):128-131.
[2] 刘智英.面向职业实践的德国FH办学特色——兼谈对我国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1):26-28.
[3] 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4] 王贵成,蔡锦超,夏玉颜,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3):4-7.
[5] 文丰安.当前我国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2012(3):37-40.
[6] 潘勇.高職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