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pdf
摘 要:金融体系的两类典型结构: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作用,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但是一国的金融结构的选择应考虑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与其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发挥金融体系的有效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关键词:金融结构;经济增长
引言: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实体经济增长,可见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以欧、美发达金融市场占主体地位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和以德、日商业银行占主体地位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都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当前面对的是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国外复杂的金融环境,因此发展适合的金融结构对优化我国金融结构,化解金融风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1金融结构简述
1.1金融结构的界定
根据戈德史密斯(1969)发表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定义,所谓金融结构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以及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在数量上的关系。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从金融交易的期限长短,可以将金融体系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从金融活动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可以考察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比例构成;从金融活动是否受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可以分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1.2银行主导型与金融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
本文探讨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的相对重要性来划分的两种金融结构,即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前者指的是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为主要的资源配置中介,而后者强调的是以股票市场等市场资源配置工具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2 两种金融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
2.1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银行作为沟通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金融中介,是企业进行筹资的一种间接融资渠道,以吸收存款,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再提供信贷投资于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银行在对企业信息的获得,对企业贷款请求的筛选和对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上都具有明显优势。由于银行获得的企业信息不用立即公开,且通过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使信息私有化,从而减少了市场中由于信息的广泛分布存在的“搭便车”现象导致的负向激励,而更好的激励银行去搜索和挖掘企业信息,甄别出有用的信息来指导投资资金的分配,排除了向部分企业的失败项目分配资源的可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金融市场的运行更加依赖于相关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和法律实施的有效性,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发展经济体制中,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具有比较优势,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从银行业结构来分析,较低的银行集中度使得具有外部融资依赖性的企业获得较快成长,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2.2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等,把资金从储蓄者直接转移到有好的投资机会的借款者手中,是沟通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一种直接融资渠道,能够动员经济中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比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银行等金融中介特别是受政府操纵的国有银行,对企业的影响力较大,对企业发展会带来负面效应,资源配置效率不如市场;且银行具有天生的谨慎倾向性,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和成长;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金融风险产品,具有分散风险的优势,而金融中介只能提供比较基本的风险管理服务;此外,流动性充沛的市场信息搜寻成本较低,促进投资者去搜寻企业经营信息具有较强激励,对企业起到监督、约束作用。
2.3最优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但无论哪种金融结构,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才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混合增长最大化有依赖于法律、制度、政治等因素。林毅夫等人(2009)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具有不同最优产业结构,处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应当具有与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如果一国的金融结构与其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则会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成长,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推动资本积累,从而有利于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经济增长。
3中国现阶段的选择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初期,市场机制、法律制度和证券市场机制等不健全,政府行政力量过大,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远大于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因此,不能片面地模仿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结构,防止金融发展方面的“赶超”,不顾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而盲目追求“金融深化”,否则可能产生“金融抑制”现象,应考虑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寻求与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符合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结构,才能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动员资金、配置资金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仍适宜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努力在提高银行体系运行效率同时,循序渐进发展和改革金融市场,因此需要做的是:
3.1坚持银行商业化改革,以“上市促改革”,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银行运行效率,根据各地经济增长状况,渐进推进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降低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3.2加快证券市场改革,包括加强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完善法规,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和退出机制,加强建设政府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
3.3加大培育机构投资者,壮大养老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放宽保险业保费投资限制。
3.4推进利率市場化,逐步加强衍生产品市场如金融和商品期货市场等的建设。
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开放时及以后的外部环境、内部的制度环境以及经济环境、文化社会因素影响,另外还受到开放路径不同的影响。如果从量化分析可能导致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不利,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各国要想通过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并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必须满足一系列因素,包括需要发展运行良好的金融机构和相当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良好的公司治理,适当的经济和汇率政策,以及贸易开放。
在考虑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很难分离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多学者在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了投资收入比率和消费收入比例。金融开放对投资产生影响,同时可能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因此这些自变量之间本身就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可能低估了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效应作用
随着金融信用膨胀程度由低水平区间向适中水平区间转换,金融信用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得以显著增强。然而,过高的金融信用膨胀水平并不必然导致如传统理论所预测的线性经济增长效应,随着金融信用膨胀程度由适中水平区间向高水平区间转换,金融信用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出现了弱化的趋向。由此可见,金融信用膨胀具有非线性的经济增长效应,这种非线性效应的形成依赖于金融信用膨胀的相对水平。在一个适度的金融信用膨胀区间内,金融信用膨胀能够带来显著的正向经济增长效应。关于金融信用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生成,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金融抑制下的利率限制与市场管制限制了此类国家金融体系信用膨胀的能力,较低的金融信用膨胀水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较小;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繁荣所带来的过度金融信用膨胀往往蕴含某些抑制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或渠道,如过度发展的金融部门会挤出实体部门发展所需的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金融信用的过度膨胀会通过加剧金融虚拟化和独立化程度而使金融发展逐渐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过度的金融信用膨胀还会通过增加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与风险累积而使实体经济运行面临巨大困境
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开放时及以后的外部环境、内部的制度环境以及经济环境、文化社会因素影响,另外还受到开放路径不同的影响。如果从量化分析可能导致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不利,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各国要想通过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并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必须满足一系列因素,包括需要发展运行良好的金融机构和相当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良好的公司治理,适当的经济和汇率政策,以及贸易开放。
发展中国家如何获取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需要研究已经完成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及内在原因,为以后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开放借鉴;其次,需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哪些因素制约着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尤其是制度方面;再次,对于同时进行市场化和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研究两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两者的推进和如何更好地发挥经济增长效应;最后,在发达国家占有主导的经济金融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在进行金融开放时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因此,需要研究新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金融开放,尤其是如何规避金融开放对金融的不利冲击。
5结束语
衡量金融信用膨胀适宜水平的一个重要基准在于金融信用膨胀是否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潜在需求形成有效匹配。一个国家错误的金融发展政策、不当的货币政策以及不完善的监管体系与法律基础等均可能是导致金融信用膨胀偏离其适宜水平的重要原因。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推动金融自由化发展进程中,务必要重视金融信用膨胀的适度性与有效性,通过正确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监管与法制基础,实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发挥金融信用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经济研究.2015(8).
[2]羅文波.股票市场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3]朱隽.选择何种融资结构.政策与管理.2016(10).
作者简介:
方正,身份证号码:34010219******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