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主城区水环境提升研究及措施

2018年05月08日 02:14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

市区水环境整治培训会昨天举行

朱颖++贾玲玲

摘 要:常州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其中机械、纺织、化工、电镀、医药等排污需求大的企业占比较高,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低,达标排放不稳定,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尚不完善,入河污染量大,区域水环境承载压力重,水环境恶化。只有坚持岸上和水里、上下游区域联合的系统治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活水、畅通、管护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多部门、各地区形成合力治水,共同推进城区水环境提升。

关键词:常州市主城区 水环境 提升 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1(c)-0101-02

1 基本情况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北枕长江,东及东南与无锡联袂成片,西南与浙江省以天目山余脉相连,西与镇江、南京毗邻,全市总面积4385km2。常州市区位于市域的东北部,面积1872km2,其中中心城区667km2。区内现有大小河道113条、285km,其中断头浜43条(含管涵连接河道)近50km。水面积6.0km2,水面率3.4%。常水位(3.41m)下,河槽蓄水量773万m3,其中北塘河等骨干河道水体约占60%。

根据《常州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资源质量》(2015.11)资料,全市水功能区112个、127个监测断面中,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水分别占11.8%、6.3%、48.0%、17.3%和16.5%。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57.1%,其中省重点水功能区38个,达标率为65.8%,国家重点水功能区42个,达标率为59.5%,主要超标因子为化学需氮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2 水环境提升整治历程

2003年开始,按常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常州市水利局实施了为期6年的水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和“清水工程”(由市环保局牵头),并同步开展市区河道调水换水研究工作,通过引调水达到辅助改善市区河道水环境的目的。

2009年,常州市水利局下发了《常州市区河道引清调水调度方案(试行)》,依托老京杭运河、关河、澡港河、北塘河、采菱港河、白荡河、南运河等7条主要河道引水,对区域内柴之浜、三井河、市河、毛龙河、西涵洞河等42条河道进行定期换水、活水。通过大力实施该调水方案,区域内42条河道基本达到了“不黑不臭、管理到位”的既定目标,市区水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城区污染治理见效较缓,城市排污总量大,入河污染负荷重,调水后效果维持时间短,且当时的调水引流没有大包围控制工程的动力保障,作为支撑主城区换水的7条河道的水动力条件不理想,同时大量断头浜的存在,城区难以形成有效和稳定的水势促进城区内部河道水体流动和换水,河道水质仍比较差。

2013年,全市启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整治城市河道环境”,重点整治城市黑臭河道,清理河道与河岸垃圾杂物,加强日常保洁,做到垃圾不入河、河岸无暴露垃圾;推进河道清淤疏浚,加快水系沟通和调水引流;完善雨污分流规划,加快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纳入整治的河道沿岸污水全收集,消除河道黑臭异味,提高水环境质量;改善河岸环境,重视驳岸生态化建。

2014年,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常州市制定出台了《常州市生态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重拳治污。

2016年,根据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要求,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深化,正积极推进饮用水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整治、强化重要流域及断面达标整治、河道长效管理、应急处置、治太项目管理等9方面、278项治理任务,市级财政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水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

目前,城市环境整治行动有序推进。同时,根据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常州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考核连续3年排名全省前列;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恶化趋势减缓,但目前整体水环境质量与百姓的期望之间仍存在相当的差距,水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3 城区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工业污染:常州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其中机械、纺织、化工、电镀、医药等排污需求大的企业占比较高,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低,达标排放不稳定,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尚不完善,入河污染量大,区域水环境承载压力重,水环境恶化。其次,工业废水处理成本高,部分企业存在废水不经处理偷排或未达标处理排放入河,对河道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生活污染:生活污染是造成常州城市水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常州主城区人口多,生活污染源强大。此外,阳台洗涤水、私接乱排等,对河道水质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城中村等由于历史原因接管困难,污水直排入河。

此外,主城区面积大,周边区域还保留有部分农业区,分散且较粗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氮、磷营养元素的流失,隨径流入河,造成河道污染。

3.2 排水体制亟待改变

经过多年建设,常州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已达90%,污水收集率较高,但目前的排水系统为截流式合流制,雨天时处理污荷大,混合污水通过溢流井入河,使水体遭受严重污染,这也是目前常州雨后存在河道水质急剧变差的主要原因。

3.3 断头浜多,影响水系沟通

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及时提出水系规划,与河争地现象普遍,水系不断受到小区、商业、道路等各类建设的破坏或侵占,形成不少断头浜;有的虽然用管涵沟通,但大大缩减了河道过流能力,后期清淤维护等问题也非常大。经调查,目前城区仍旧存在断头浜或由管涵沟通的河道约40余条。断头浜水体滞留,利用管涵连通的河道由于断面小,水流条件差,水体交换能力弱,加上不断污水排放,往往是城区河道水质相对较差的区域,若不通过沟通整治,很难实现畅流活水整体改善水质的要求。

3.4 现有调水方案已不适应城区高标准换水要求endprint

目前,主城区调水方案已运行多年,通过长期、定期引调水,受长江水补充,城区骨干河道水质改善,基本达到既定水质目标要求,但调水方案是针对当时的工程条件制定的,以潮引为主,且当时大包围控导工程尚未形成,入城水量保障度低,难以满足现阶段高标准的换水需求。城内河网由于缺乏城区闸站等控导工程的联合及精细化调度,清水易从骨干河道流走,与骨干河道沟通的小河道缺乏水动力,清水来量少,流动性改善不大,即使在引水期间,水质改善效果也不明显,需根据工程变化条件进一步优化现有调度方案以适应高标准换水需求。

3.5 社会对水环境需求高,但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优先,对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一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社会公众对水环境问题现状和自身行为对水生态的危害认识不足,企业废水、生活污水、沿街餐饮等污水偷排、直排入河,沿河“乱搭、乱扔、乱排”现象屡禁不止,临河餐饮店、农贸市场、商贸集中区及街巷居民集中区、夜排档摊点随意排污入河,严重影响水质。

4 水环境提升整治总体原则

4.1 多措并举、系统治理

坚持岸上和水里、上下游区域联合的系统治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活水、畅通、管护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多部门、各地区形成合力治水,共同推进城区水环境提升。

4.2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治理范围上,突出城区水环境提升重点,以城市发展相对成熟、水环境治理需求大、百姓期盼值高的主城区中心区域为重点,统筹兼顾常武地区等周边区域水环境保护需求;治理任务上,抓住影响城区水环境保护主要矛盾,以控源为重点,,落实治本措施统筹调水引流等辅助配套措施,共同保障水环境提升。

4.3 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把“提升生态文明城市考核断面水质”的阶段目标要求和“让碧水成为新常态”有机结合起来,标本兼治,近期推进治本的同时强化治标措施的迅速显效,满足城区水质提升紧迫性要求,为治本争取时间;远期治本工程实施并持续显效后,近期治标措施不对远期治本效果的体现造成影响,远近结合,先易后难、有序推进。

4.4 落实责任、强化考核

城区水环境提升是一项综合整治项目,坚持政府统一领导,注重上下联动与条块结合,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多部门、多地区形成合力治水;分解落实各项治理任务,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5 总体措施

要提升城区水质,改善水环境面貌,首先必须加强常州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强化控源截污,从源头上进行水污染防治,削减入河污染。在治本基础上,协同配合水系连通、畅流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标本兼治,系统治理。

5.1 控源截污

城区及上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新建排污量大的企业;对落后工艺设备、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逐步进行淘汰;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布局,把主体功能区、生态红线、城乡规划蓝线作为城市、产业规划布局的前置条件。

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专项整治;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行工业污染集中收集和处理;加强监测和执法力度。

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加强城中村污水收集和处理,杜绝直排入河污染量;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处理。

控减农业面源污染:對暂时保留的过渡农业区加强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5.2 水系连通

针对城区内部断头浜、管涵连接河道较多的现象,新开连接河道打通断头浜,增加河道与外围水体的沟通交换能力,消除活水盲区,为畅流活水创造条件;加强生态清淤,恢复河道行水能力,畅通河道引排,同时也可减少底泥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5.3 畅流活水

围绕“提升环境资源补偿断面和生态文明城市考核断面水质”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阶段目标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减排、控源截污等措施减少入河污染的基础上,科学利用长江优质水源,优化水利工程调度增加城区河道水动力条件,引清入城提高城区河道水环境容量,提升河道流速,实现水体有序流动,为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水质创造条件。

5.4 生态修复

在水环境逐步提升基础上,结合景观河道建设,控制性种植一些适合生长的沉水、挺水植物,布设生态浮床,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动植物混合净化,投放鱼虾、河蚌等生物,完善水体生物链,同时加强水生动植物科学化管理,逐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

5.5 长效管护

进一步完善河道轮浚机制;强化执法,发挥社会监督职能,严控污水偷排入河;加强河道日常保洁,提升河道面貌;强化监测设施建设,提高日常水环境监测能力和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为水环境保护、水污染事件决策和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温源远,李宏涛,杜譞,等.2016年全球环境发展动态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7(14):62-65.

[2] 严登华,王浩,张建云,等.从状态改变到能力提升——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J].水科学进展,2017(2):1-9.endprint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河道 文章 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