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主要产业发展历程)-台北行纪
温玉++李旭丰
今年11月22日晚,第51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举行。大陆知名演员陈建斌凭借《一个勺子》和《军中乐园》两部影片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新导演三个奖项。大陆导演娄烨的作品《推拿》拿到了7项提名中的6个奖项。此外,还有多部大陆电影作品和演员获得其他奖项。最终,大陆电影抱走15项奖,台湾片只夺得4项。
从今年的“金马奖”谈起
从今年金马提名情况也可看出,大陆出产影片占了全部入选作品的绝大多数,保守估计有80%。这显示台湾观众对于大陆电影并不陌生,台湾影片评委实际上也代表了岛内绝大多数观众的意见。据了解,许多岛内影迷提起大陆出产影片和大陆著名演员如数家珍,十分熟悉甚至追捧。然而这也带来一个疑问,因为台当局目前每年只允许10部大陆影片在台湾上映(而且还是在报名影片中随机抽签的),因而本届“金马奖”提名片单里的大陆影片在岛内基本没有上映过,这些台湾影迷究竟是从哪里看到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无所不在的视频网站。
实际上,台湾观众通过视频网站观看大陆影视作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年5月,台湾纬来电视台反映在韩国已经下档3个月的《来自星星的你》(简称《星星》),首播收视率1.37%,推算相当于有54万人收看。电视台负责人开心地宣布开出“红盘”,因为这一数字刷新了纬来电视台韩剧首集收视的最高纪录。
但立即有台湾媒体发文指出,岛内许多观众实际上早就在去年12月这部电视剧在韩国播出时,即通过大陆视频网站爱奇艺,与韩国及大陆观众几乎同步免费观看了这部电视连续剧,甚至连千颂伊最爱吃的炸鸡配啤酒,或穿的“韩流”服装,乃至她擦的口红,都已在岛内同步掀起风潮,现在这一话题却反而随着《星星》在台的播出而逐渐淡去。
一位台湾电视业者说得很直白:“以前台湾播《冬季恋歌》都还有到5%收视率,《星星》最高只有2%,他们(电视台)靠韩剧赚钱的模式衰退了。因为大家都连到大陆去看视频,好日子结束了。”
爱奇艺只是大陆著名视频网站之一,去年底买下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权后,立即和韩国几乎同步翻译播出,让语言文字相通的台湾观众,不惜通过“翻墙”软件,登录大陆的视频网站来“追戏”。截至今年2月底,爱奇艺播完这部电视剧的播放量达到13亿次,平均每集6000多万人次收看,目前则累积到近30亿人次,而台湾电视台1%多的收视率实在显得有点悲情。即时、随选随看的特性,让台湾大多数剧迷的眼球,早就被吸到了大陆视频网站平台上了。
那么,台湾的视频产业到底发展得如何呢?
台湾早期电视产业的发展
所谓视频产业,其实最早就是专指电视产业。
台湾电视业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缺乏技术,1962年4月,台湾省政府与日本富士电视台、NEC、东芝、日立等多家外国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台湾电视事业公司(简称台视),设立台湾最早的无线电视台,后来又陆续成立了中国电视事业公司(简称中视)和中华电视公司(简称华视)。当时这些公司股份皆为国民党党产或是由“国防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所持有。
这些无线电视台主要是以VHF或UHF的信号方式发送。由于台湾地形多山地,很多地方无法接收到良好的电视信号。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基隆有民间业者偷偷采用外国的技术设备,尝试在山顶高处设立天线,接收无线电视台的信号后,再利用同轴电缆将信号传送至附近镇上的每个家庭,并收取装机费,每个月再收取月费,这就是台湾最早的有线电视。
开始时,经营该项业务的人自己并不制作节目,而且因为有线电视为无线电视台增加了电视信号无法涵盖的地区,电视台的观众越多,市场基础与知名度便越大,广告收入自然也跟着增加,因此电视台业者非常赞同有线电视的出现。
后来,有线电视系统开始进入城市,将地方电视台的信号改善后提供给都市的观众,将摩天大楼对空中信号的干扰所产生的重影与雪花加以消除,让图像更清晰;起初大家相安无事,直到有线电视系统将其他远端电视台的信号输入当地的市场,当地的无线电视台开始感到威胁。而且有些有线电视业者也学着录制、编辑和播放自己的电视节目及广告,与当地的电视台抢夺观众和经济利益,民众俗称它们为“第四台”。
这在当时是属于违法的,因此业者一直处于地下经营的状况,然而官方取缔的效果不明显,此后,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多,达到数百家。1983年,台湾“行政院”成立了“建立有线电视系统工作小组”,参考外国发展有线电视的经验,开始进行规划。1989年台湾“新闻局”成立“有线电视法草案研拟小组”,同时“交通部电信总局”及电信研究所成立“有线电视系统标准研拟小组”。经过长期的审查评估,终于在1993年7月公布了“有线电视法草案”,内容包括总则、有线电视审议委员会、营运许可、节目管理、广告管理、费用、权力保护、罚则、以及附则等九章,共计69条。
从1994年起,台湾有线电视业者可取得暂时合法执照,并于该年开始申请正式执照。原本的620家临时业者淘汰为260家,由于淘汰数量约三分之二,导致许多业者之间进行各系统的整合行动,希望能通过申请而继续运营。
系统经营者及频道节目供应商
在台湾,有线电视产业包括系统经营者及频道供应商两类。系统经营者是指依照台湾“有线广播电视法”核准经营有线广播电视的企业,以提供线缆传输影音服务,同时以视讯节目作为招揽观看用户的主要营业项目。频道供应商则是指以电视节目及广告为内容,将之以一定名称授权予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者播送的提供者,这当中可能包括业者自行制作或组配的频道,以及代理岛内外其他频道。也就是说,在台湾,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者与频道供应商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业,必须取得不同的营业执照或许可证书才可以开始经营,在市场经营上也提供两种不同的服务方式。
1998年,台湾《卫星有线广播电视法》施行后,频道供应商若向“新闻局”申请登记为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供应者,即可以利用卫星将节目、广告传送给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者的企业。截至2006年4月底,岛内共有97家领有卫星广播电视的执照或许可的企业。
早期台湾有线电视系统提供的节目服务类型比较简单,包括新闻、资讯、谈话类节目及台湾产电影片、进口影片,后又增加了综艺、游戏、舞台秀、海外报道、旅游资讯、宗教、财经理财、卡通、民俗、音乐、流行时尚、儿童幼教、体育以及戏剧类节目。
2000年,台湾电视购物频道开始采用现场直播方式,结合全天候的物流与客服,提供消费者全新的购物方式,带动了电视购物频道的快速崛起,成为继邮购、网络营销、电话营销之后的新渠道。从2000年的“东森得意购”,到2004 年12月富邦集团的“富邦momo台”,以及中信金控的“富跃购物”在2005年8月正式加入电视购物市场,所销售的商品从旅游、金融商品直到3C产品,2006年达到1000亿元新台币的规模。
2005年,台当局主管电视产业的“新闻局”与业者当时共同推动频道区块化,将电视频道划分为公益及阖家观赏、综艺、戏剧、新闻、电影、体育、音乐、购物等区块,有利观众选择所喜好的频道。大体来说,有线电视收视用户平均可以收看74至108个基本频道。2002年起,部分电视台开始提供数字频道,用户可增加收看30至60个数字频道。
进入数字化时代
2002年底,台当局开始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在其大力推动的“新世纪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中,岛内有线电视系统业者竞相推动收视户装设数字机顶盒,以享受有线电视数字化所提供的加值服务。其中由和信集团与澳大利亚媒体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新闻集团旗下所属的星空传媒所合资创立的中嘉网络,2002年11月在其所属的新视波有线电视开始推动收视户装设互动电视所需的数字机顶盒,东森媒体科技也紧接着在2003年初推动所属的eBox(数字机顶盒)与加值频道。
2011年4月,台湾“行政院”宣布“台湾高画质数字电视元年”推动计划,决定以2012年伦敦奥运节目的转播作为台湾进入高清晰画质电视的起始点。“新闻局”投入5亿多元新台币经费,补助业者制作更多优质电视节目。2012年7月起,台湾无线电视信号全面转为数字播送,NCC(台湾“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要求有线电视系统业者配合数字化建置,否则将不给予换照,目标订于2014年(后改为2017年)完成有线电视的全面数字化。
数字化后的有线电视不再只是像以往有线电视只是节目内容的供应者,而是平台服务业者,有线电视成为7-11般的便利商店,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包括通过机顶盒利用电视来转帐、购物、上网、查询路况、订票等。
台湾有线电视产业特有的历史背景,使得消费型态必需提供收视户一次够足的模式,收视户只要每月支付550至600元新台币的费用,就可以收视100多个基本频道。提供数字有线电视服务的系统经营者主要采取频道组合的方式,提供数字频道、数字音乐、互动服务等。
根据NCC统计数据,目前台湾数字无线电视的电波涵盖率已达到83%,岛内无线电视企业(数字播出)共有5家,包括台视(简称TTV,拥有台视主频道、台视家庭台、台视财经台、台视国际台及海外播出的台视美洲台等频道),中视(简称CTV,拥有中视主频道、中视新闻台、中视生活台、中视美洲台等频道),华视(简称CTS,拥有华视主频道、华视教学台、华视休闲频道、华视美洲台和台湾“侨委会委托华视制播”的宏观电视台等频道),民视(全称民间全民电视公司,简称FTV,拥有民视无线台、民视新闻台、台湾交通电视台、全球流行台等频道),公视(全称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简称PTS,拥有公共电视、DIMO频道、客家电视台等频道)。
在有线电视方面,目前台湾有线电视家庭普及率为64.05%。在数字化方面,有线电视头端系统数字化已达70%,但用户端数字化(使用数字机上盒收看节目等服务)仅约132万户,比例仅6.33%,其余为收看模拟讯号节目,约482万户。
在卫星广播电视方面,目前岛内经核准营运的卫星广播电视事业节目供应者有108家公司(境内80家、境外28家),提供237个频道(境内155个、境外82个)、直播卫星广播电视服务经营9家(境内5家、境外4家)。由于以支付基本月费收看有线电视之营运模式普遍为台湾民众所接受,使得需额外购买接收盒,支付套装频道费用的卫星广播电视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主管机关对卫星广播电视经营者采以低度管制。
台湾主要有线电视企业包括:联意制作公司(简称TVBS,拥有TVBS综合台、TVBS-News新闻台、TVBS-G娱乐台、TVBS-ASIA亚洲台等频道),纬来电视网公司(简称Videoland,拥有纬来体育台、纬来综合台、纬来育乐台、纬来戏剧台、纬来电影台、纬来儿童台、LS TIME电影台、纬来日本台等频道),星空传媒公司(简称StarTV,拥有卫视中文台、卫视电影台、Star Movies、Channel V、国家地理频道、卫视合家欢、ESPN、卫视体育台等频道),东森电视公司(简称ETTV,拥有东森综合台、东森幼幼台、东森新闻台、东森戏剧台、东森电影台、东森洋片台、东森娱乐台、东森购物台等频道),中天电视公司(简称CtiTV,拥有中天综合台、中天新闻台、中天娱乐台、中天亚洲台、中天美洲台等频道),八大电视公司(简称GTV,拥有八大第一台、八大综合台、八大戏剧台等频道),三立电视公司(简称SET,拥有三立都会台、三立台湾台、三立新闻台、三立国际台等频道),年代集团(简称ERA,拥有东风卫视、年代新闻台、Much TV、东风亚洲台等频道),非凡电视台(简称Unique,拥有非凡新闻台、非凡商业台、非凡国际台等频道)。
此外,还有富邦集团拥有的MOMO购物台和MOMO亲子台频道,以及台湾寰球多媒体公司的环球综合台频道,国卫传播事业公司的国卫频道,卫台传播事业公司的台湾卫星电视台频道,高点传播公司的高点电视台频道,太阳卫星电视公司的太阳卫视频道,台艺民俗传播公司的台艺卫星电视台频道,华人传播事业公司的华人戏剧台频道,霹雳国际多媒体公司(由纬来电视网公司代理)的霹雳台湾台频道,大爱卫星电视公司的大爱电视台频道,佛光传播事业公司的人间卫视频道,中华福报财经网公司的中华财经台频道,运丰国际多媒体公司的运通财经台频道,万商国际传播公司的财讯财经台频道,新台北迈视欧传播公司的恒生财经台频道,财经网公司的全球财经网频道等。
数字汇流浪潮席卷而来
近年来科技汇流发展一日千里,新兴无线宽带接取技术的不断升级,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便利的创新应用,宽带接取服务也由以往一种技术提供一种服务的方式,逐渐转换为可涵盖包括数据、语音及影音内容等三种服务的数字汇流。这股新兴的科技趋势加速了电信、广电与网络通讯产业升级的需求,也带来了新的市场动能与发展契机。
数字汇流同时也是四种传统上相对独立的产业的融合过程,包括IT产业、电信产业、消费性电子产业和娱乐产业,整合成一个新的更大的产业,可以称之为流媒体产业,即通过单一平台提供语音、数据与影音内容等应用服务。整个数字汇流过程乃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产生跨产业的融合,例如微软出产Xbox游戏机,由IT产业转战娱乐产业;又如苹果电脑出产iPhone智能手机,由IT产业走进了电信产业。借由数字科技与内容的数字化,数字汇流造就出覆合型的终端装置,如智能手机和数字机顶盒等,并提供整合式应用,如在智能手机上下载音乐与电子游戏、处理电子邮件等。
数字汇流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型态,使产业结构朝向水平式整合方向发展,而消费者不需再受限于特定技术或设备,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业者提供的传输平台,取得他所想要的任何种类的应用服务时,业界的竞争也将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竞争,或者发展进一步的增值服务,如远距离健康照护、移动金流、车载资通讯,并衍生出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型政府或是生活娱乐产业。
也因此,这一切都必须仰赖一个便捷、高品质且价格合理的宽带网络基础环境,才能使民众普遍享受到数字汇流带来的福祉,而整个通讯、传播及资讯的数字汇流,基本上包含各种法律法规的汇流、运营平台的汇流、传输平台的汇流、多元内容的汇流、数字终端的汇流以及应用服务的汇流。产业类别,取得更大商机与产业发展。
台湾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台湾电信龙头”的中华电信公司,原本是由台湾“交通部电信总局”投资设立的公营企业,后来改为民营,但仍有35%的“官股”。它一直是岛内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主要提供长途电话、移动通讯、宽带网络媒体服务,被视为数字汇流大战的最大竞争者。
然而,中华电信也因其行事的官僚作风而在岛内广受诟病,经常成为媒体指责的众矢之的,消费者抱怨网络又慢又贵,很多热门地点移动上网塞车严重,就连前任台湾“行政院”主管科技的“政务委员”、现任“科技部长”张善政都不止一次批评其采取“不公平的竞争行为”,是“阻碍台湾网络进步的一块大石头”。
过去中华电信独霸台湾网络市场,宽频网络用户数以450万遥遥领先,其他ISP(网路服务供应商)业者,或被嫌连接国外太慢,或被抱怨连接岛内重要网站不够快。2012年2月底,NCC主委苏蘅罕见邀请全台湾五大有线电视系统(凯擘、东森、中嘉、中部有线电视业者合组的台基网和经营台湾宽频的美国卡莱尔)主管聚会,希望除了中华电信宽带网络外,有线电视业者能凭借其遍布全台湾的缆线,建设出“第二条宽带高速公路”,期勉业者能提供50M、100M以上的光纤上网服务。
建设“第二条宽带高速公路”的其中要角就是富邦集团旗下的凯擘,通过保持较中华电信便宜近两成的低价策略,开始积极建设20M到100M的宽带光纤网络,将既有的CMTS网络提升至DOCSIS 3.0,并推出宽带与数字电视的配套方案,鼓励用户更换数字机顶盒,迄今已拥有46万上网户,使中华电信在宽带网络的市场占有率被逐步蚕食,已从2012年的82.7%下降到2013年的79.7%。有线电视业者的目标是能达到四成市场占有率。
中华电信也不甘示弱,其在2004年即推出互动电视服务(简称MOD),初期发展处于“龙困浅滩”的窘境,面对高渗透度的有线电视行业,不论是在热门频道与内容的取得,或是服务销售上,皆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中华电信的光纤网络带宽不断地提升,推出更多高清节目与多元交互式应用,对旗下300多万户ADSL用户,通过网络提供双向的随选点播视频服务,用每月120元新台币的超低基本费与有线电视业者正面对决,终于在2011年11月一举冲破百万用户。接下来,在新时代多屏平台的挹注下,中华电信又推出能上传、下载双向100M的光纤上网服务,将2014年底的目标设于200万大关,期许成为台湾第二大的电视服务业者。
在数字汇流的浪潮下,台湾网络视频服务业者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现今的电视服务市场正处于蜕变的阶段,未来台湾电视服务市场版图将可能有重大的转变。两大阵营皆有相当的实力,掌握网络、资金、客户、与内容等四大关键,各自以不同的角色,进入这数字汇流领域。不同于电信固网,中华电信不再独占“最后一公里”的优势,有线电视业者同样也拥有最后一公里的资源。最重要的是,目前有线电视业者在热门内容的取得与成本上仍有较大的竞争力,不但同业间能联合采购台湾当地电视台节目内容,获得经济效益外,还能投资并参与相关内容制作,有助于未来服务差异性的发展。同时,NCC提出有线电视跨区经营的申请,使业者可以拓展其经营领域。尽管中华电信现阶段尚未突破取得本地内容的瓶颈,但随着用户过百万的规模后,将可提升谈判筹码;尤其是互动电视服务已成功打造出高质量数字电视的品牌,提供最多HD频道,以及国际运动赛事转播,亦取得许多国际知名频道内容,包括美国福克斯(Fox)、迪斯尼、国家地理频道等节目,并提供MOD多屏服务,更进一步强化其服务的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