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除外债是穷大方
王坎+李建广+李尧
9月26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同时,宣布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
中国的这项决定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但在互联网上也有少部分人对中国免除债务的决定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又是免除债务,又是出钱,中国自己还有很多贫困人口,应该把钱首先花到他们头上,而不是搞免债、做外援。
这种声音虽然有些偏颇,却有一定市场,对此我们可要讲清楚、说明白,免除外债到底是不是中国在“穷大方”?这五个事实你得知道。
事实一:免债是大国经常做的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该缺位
免除一些国家的债务或者说对外援助,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去年12月,俄罗斯免除乌兹别克斯坦8.65亿美元债务;此前,美国宣布免除埃及10亿美元债务。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类似的对外援助已是国际关系中的常见现象。
其实,我们自己也享受过外援带来的好处。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接受了来自苏联、美国的大量援助。改革开放后,不但接受了日本、欧美,还接受过沙特等国的援助,这些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促进了我们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同时,我们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承担着切切实实的国际责任。
再来看这次免除债务的对象——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以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哪一个不是急需国际社会帮忙的?中国作为由弱变强的典范国家,于情于理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为“穷国”“弱国”做点什么?
事实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承担起更多责任,免债、援助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联合国批准的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非洲国家超过一半。而中国对非援助早在1956年就开始了。当时中国自身相当困难,对非洲进行无偿援助,有人猜测是不是借此收买人心、控制受援国?针对这种猜疑,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决不附带任何条件,决不要求任何特权。
虽然我们不求政治回报,但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却与日俱增,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这些可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是最好的证明。就像毛泽东说的:“联合国128个成员国中,赞成我们的票一共76个……非洲国家26个,现在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历史已经证明,在国际社会上,任何符合道义、维护公平的付出都会收到回报。“中国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这件事,借用习近平的话来说,就是要“多算大账,少算小账,特别要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少算经济账、眼前账。”
事实三:中国对外援助并非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能切实改善当地人生活
从援助对象上看,中国的对外援助集中于最不发达国家。2014年,国新办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介绍,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中约2/3投向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
从援助领域来看,支持受援国减少贫困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白皮书介绍,从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近80%投入到受援国减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交通等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
事实四:外援可以改善他国发展环境,有利于中国商品和企业走出去,中国并非冤大头
其实,中国对外外援并非只出不进,算“经济账”,外援也是值得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显示,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已免除35个非洲国家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免除债务使得受援国投资环境得以改善,国家和地区局势也随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同时,良好的国家形象使中资企业在非受到更大的欢迎。
到2014年,商务部数据显示,仅1至11月,中国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708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与南非签订机车供货合同,合计将向南出口总额30亿美元的电力机车,创下了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出口的订单纪录。从当年的免除189.6亿元人民币,到收获708亿美元的大单,冤不冤,一目了然。
事实五:中国确实还有很多贫困人口,不过我们自己的扶贫工作并没有耽搁
当前,我国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能不能说自己的扶贫工作还没做,就去帮助他国呢?
答案是否定。一方面是“输血”支持,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460.9亿元,比上年增长8%。另一方面,是对“造血”的支持。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此后国办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待遇、晋升、保障和培训等方面给予乡村教师更加优厚的政策,使得乡村脱贫的人才培养任务有了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因此,看待“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这件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在国际上履行大国责任的同时,自己的扶贫工作并没有耽搁!
链接:大国如何考量援外
美国:1970年,富裕国家一致同意将其0.7%的国民总收入用作官方国际发展援助资金,但大多数国家并未达到这一比例,2013年美国的比例仅为0.19%。官方资料显示,2013年和2014年,美国对外援助支出分别为281亿美元和290亿美元,今明两年分别计划支出353亿美元和336亿美元。
就减免债务而言,美国近些年的主要举动有:2012年,免除埃及10亿美元债务;2010年,免除阿富汗1.08亿美元的债务;2004年,免除伊拉克的41亿美元债务;2003年,免除巴基斯坦一笔10亿美元的债务。
日本:对外援助是日本的外交手段之一。以资金援助的形式,帮助日本企业进军并占领当地市场。同时,还可以利用对发展中国家援助,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
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的两年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访了超过60个国家,对外免除或援助的金额达6.4477万亿日元(约合3415亿元人民币)。
2013年5月,日本免除缅甸2000亿日元债务,8月向非洲提供3.2万亿日元政府开发援助。9月,向叙利亚难民和女性组织提供2510亿日元无偿援助。
日本政府在2014年1月安倍访问印度时,向印度提供2000亿日元贷款;4月访问欧洲时,向难民提供3840亿日元紧急援助。11月,向菲律宾提供200亿日元、向缅甸提供260亿日元贷款。在APEC会议期间,日本还向亚太地区提供政府开发援助2万亿日元。今年9月,日本还将提供8.1亿美元用于援助中东难民。
德国:2004年,德国承诺分阶段减免伊拉克80%的债务负担,当时伊拉克所欠德国债务加利息约53亿美元。德国《明镜》周刊称,鉴于德国对伊拉克战争的坚决反对,柏林这一“豪举”既展现德国价值观,又与美国靠拢。
2011年,德国政府减免埃及债务2.4亿欧元,并为埃及的民主制度建设额外投资1.5亿欧元。2014年,德国总统高克访问缅甸时称,减免缅甸超过5亿欧元的债务。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德国减免债务等各种馈赠已经有近600亿欧元。
印度:印度援外主管部门外交部的年报显示,1992年至2009年,印度对外援助总额超过35亿美元。而根据印度财政预算报告,印度近年援外支出年均增长率接近7%,最高的年份援外资金超过10亿美元。
2008—2010年,印度援外资金的89.7%给了其邻国,不丹和尼泊尔是最大受援国。通过这种援助,印度巩固了它在南亚地区的地位。
(摘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201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