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讲“义”该不该?

2018年03月02日 11:58来源于: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外交部部长王毅说,\"让同胞在海外更舒心、更安全,是中国外交义不...

周鑫宇

前一段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给巴基斯坦送去460亿美元的大单,相当于巴基斯坦过去八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三倍。“巴铁”兄弟们很激动,但中国舆论场里又出现了批评的声音,认为这些年中国在外面撒钱太多了。

这让人想起十年前的那场印尼海啸,中国援助了5.2亿人民币,有人说这是“冷脸贴热屁股”,排华骚乱的前科都忘了;前几年中国给马其顿捐赠校车,又有人说中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自己国家的孩子都没有校车,却给外国人捐校车,面子工程做到国外去了。

到了2013年菲律宾风灾的时候,中国一开始的捐款数额是10万美元。这下轮到国际舆论大哗,认为中国太小气。反观美国,不但大把送钱送物,还把航空母舰开到菲律宾港口,动用军队参与菲律宾救灾。这一年正是美国“回归亚洲”、试图孤立中国的关键当口。一场援助风波变成了地区局势的注脚。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宏观“关系”格局的重视要一贯大于对眼前微观利益的关注。可是在国家利益问题上,中国人的心态普遍比较敏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是被丧权辱国搞怕了。百年来中国外交的主题,就是“维权”、“护利”。这种思维习惯可能还会长期存在。近代屈辱的历史经历,让中国很多民众在外交观的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短暂的特殊时期,中国外交曾一度用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国际主义过度压倒了国家利益,还走过不少弯路。国家利益至上是中国外交在历尽波折后得到的基本历史教训。可是,我们在生活经验中知道,一个聪明利己的人不会吃亏,但代价可能会是没什么朋友,更当不上领导,不会走上很高的社会地位。

一个人要过比较体面的生活,除了花钱吃喝拉撒,享受一定的文化生活,也会分出一些时间做公共服务、给慈善机构捐款。怎么做一个国家和怎么做一个人,在这方面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有时候“傻”一点也没关系。尤其是在有力量的前提下,“傻”一点才可亲可爱。只要别“傻”过头就行。

更何况,中国的对外援助,绝大多数情况下更像一个人花钱请朋友吃饭、给同事送一点小礼物、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手帮个忙。用网上的话说,这叫“攒人品”。国际局势风云变换,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国际竞争,包括中美的竞争、中日的竞争,除了拼实力,还要拼“人品”、拼人气、拼人心。讲到这里,“义”和“利”就知道该怎么平衡了。

(摘自《世界知识》2015年第11期)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生活 校车 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