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基础上浮的处理措施及研究

2017年10月19日 18:10来源于:科技视界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

吕婷 崔浩伟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迅猛的发展,城市建设也逐渐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量高层建筑陆续出现,为了满足入住人群对车库、商场等的要求,工程师逐渐开始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不占容积率、不会阻碍交通等优势使带有大型地下室的高层建筑陆续出现。但是施工单位在进行带有大型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时发现,某些地区地下土层含水量丰富,导致地基基础上浮以致上部建筑物发生倾斜、倒塌等事故。针对此种问题我国规范当中也有相关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规范的研究和针对实际工程事故处理的研究,介绍建筑物基础上浮的处理措施,从而避免上部建筑物因基础上浮而发生严重的破坏。

【关键词】上浮;结构;措施;规范;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來越多的地下建筑和带大型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出现,在地下室建造地下车库和地下商场,不占容积率,有效的节约了地上的空间,增大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虽然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在建筑行业有不容忽视的优势,但是地下空间具有许多不同与地面环境的特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利用其有利的环境特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一些不利因素,因而地下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也就不同于地面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而且在具体施工方面也有很多问题出现,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建筑物基础的上浮问题,虽然规范当中对此问题已有相关的要求,但是针对不同的建筑物地基情况,所选择的实际处理方案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1 地下室上浮的形式

1)整体抗浮失效:结构的任意单元的重力都小于水浮力,水浮力会使结构发生整体向上移动的现象。整体抗浮是指整个结构满足地基规范抗浮稳定性要求,即Gk/Nw,k≥Kw,Kw是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一般情况下可取1.05。

2)局部整体抗浮失效:结构部分区域重力大于水浮力,部分区域小于水浮力,部分区域发生的底部的水浮力,使基础发生位移,从而使基础以及上部建筑物处于危险状态。

3)局部抗浮失效:结构每个单元的重力都大于水浮力,多发生在地下室底板承载力不足处及质量分布均匀、层高较高、层数较多板较薄且配筋较小处。局部抗浮就是在整体抗浮满足的情况下,以地下室柱墙为固定端支座,并考虑水浮力对底板的作用。

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压重或设置抗浮构件等措施。根据规范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选取有效的措施,具体可分为应急措施和技术措施。

2 建筑物基础上浮的应急措施

2.1 建筑物基础上浮的应急措施

1)加载:通过快速增加基础重量来抵抗基础上浮现象,从而保证基础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保证建筑物基础和上部建筑物的安全性。

2)抽水:建筑物基础上浮是因为地下室水位过高,现场进行抽水可以有效的降低水浮力,但是此种方法必须配合加载等方法使用效果更好。

3)解压:某些上浮的工程面临着无法抽水的状况,这种情况需要钻孔对地下室进行解压,从而降低水浮力,配合加载或洗砂的措施更好,这样可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4)洗砂:有些工程利用上述三种方法效果并不好,这种情况需要使用洗砂这种方法。通过高压水清洗基础侧面和底板下的淤泥和泥砂,从而降低淤泥和泥砂的摩擦阻力,然后抽出洗砂后的泥水,通过此种方法建筑物基础就会缓慢的下沉,从而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上述的四种方法适用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制止地下室上浮现象的持续恶化,但是无法根本性的解决基础的上浮问题,为了彻底解决基础的上浮问题,需要采取技术性的措施进一步处理上浮问题。

2.2 建筑物基础上浮的技术措施

1)抗拔桩:当建筑工程地下结构如果存在低于周边土壤水位的部分时,为了抵消土壤中孔隙水对结构产生的上浮力而打的桩。主要依靠桩身与土层的摩擦力来抵抗轴向拉力。由于其产生的抗拔力是伴随位移发生的,过大的位移量使基础结构不安全,规范规定过大的位移量是不被允许的,进而抗拔力的取值应满足位移控制条件。

2)抗拔锚杆:也叫抗浮桩 ,是建筑工程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的一种。抗浮锚杆为抗拔桩体承受拉力,普通抗浮桩受力也是自桩顶向桩底传递,桩体受力大小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但两者受力机制恰好相反。如果水浮力较大,采用抗拔桩不一定能够提供足够的抗拔承载力,此时可以采用抗拔锚杆。一般根据稳定分析确定需要锚杆提供多大的设计锚固力,再根据设计锚固力来确定锚杆数量、锚杆形式、杆体大小、锚固长度等参数。

锚杆设计一般分几个步骤:

(1)根据锚固体表面与周围岩土体间的粘结强度qs确定锚杆锚固长度,锚固体形式不一样,计算锚杆长度的方法有所不同。例如全长粘结型锚杆,锚固长度L=(K×N)/(π×d1×qs),K为安全系数,N就是设计锚固力,d1是锚固体直径;

(2)根据设计锚固力确定锚杆拉杆的截面面积A:A=(K×N)/ftk,ftk为拉杆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设计中也有(如像提高滑动面的抗剪强度参数、如趾板基础锚杆)一些按经验要求设置的锚杆,一般已先确定锚杆大小、锚固长度等参数,也按上述第1、2步核算,提出锚杆的设计锚固力(拉拔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吴建虹.高层建筑地下室抗浮设计的几个问题[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8):3.

[3]方璇.阳光花园地下室上浮事故处理[J].工程质量,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张季平,周剑波.单层地下室上浮事故分析与处理[J].住宅科技,2005(8).

[责任编辑:田吉捷]endprint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锚固 文章 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