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了半年多,没有降价趋势
元器件再次上涨,小米公司红米4与4a涨价即可明白这当中的涨价已经严重压缩了中间商的利润,而这部分成本无法被抹平的话,最终还是消费者来买单!
电脑配件内存与固态再次领涨,整机价格再次上涨,这话已经不陌生了,最近我们听见最多的话就是涨价、以为到了最高点,但是却没有停下步伐,以下是我和经销商小美女之间的对话,除了涨价还是涨价,这是一个星期和我第二次谈涨价了:
我打开一份2016年8月的订货单看看,不看不知道一开吓一跳,金士顿ddr3 1866 8g内存一条的成本采购价差112,这仅仅是一条内存条。我们再看看固态金士顿120g 2016年8月采购价与今天的价差65元,光这两样进货成本在半年之间就带动整机上涨200的进货成本,然而目前液晶面板也还要调价。这个消息应该是事实了,这涨价的利差其实并没有落入经销商和厂家的口袋,涨价的厂家利润反而减少了,因为失去了客户和订单量!以上价差截至到2016年8月-2017年2月13直接的价差参考!机械硬盘相对稳定,价格波动在10-30元之间。
个人觉得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淘汰率和增长程度让更多的生产线注重于生产手机元器件,造成电脑元器件供应短缺外,本身的材料供应不足与汇率的影响才是根本,因为这些主要元器件材料与核心部件均来自国际企业,以美元为结算单位!
这样的涨价对消费者与厂家来说都是两头哭的事情,这锅厂家来背似乎也有点冤!你们的分析呢?
关注科技100分,好玩又涨知识!您的转发与点赞是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展开全部内存近两年来涨的非常凶,原来200多的内存条现在已经涨到500左右了,我们在配电脑在不考虑其他配件的情况下,白白徒增了300块钱的成本。其实内存涨价的原因跟固态硬盘很像,但是略有不同,固态硬盘涨价一方面是因为颗粒涨价,一方面是因为新普及品销量在猛增。
颗粒涨价的很大部分原因跟手机有关,以前的手机(中低端)运行内存基本上是512MB,大一点的是不到1G(768MB)2G手机都不是很多,那个时候存储容量基本在8到16G,32G都是属于顶配了。从2016年期,手机运行内存基本上都在2G(千元机基本是3-4G)以上了,从2017年起,6G,8G都属于正常了,存储空间基本上都是16G 32G。
我们再想一想三四年前的电脑,内存上是4G,8G的电脑主机都是算比较高的配置了。2015年以后游戏要求增高还有WIN10的普及,比如绝地求生,8G的内存玩主流单机游戏已经有些吃力了,内存基本上要16G起步了。
固态硬盘,早几年有几台电脑会装固态硬盘?那个时候有很多机械硬盘的厂商大肆宣扬SSD无用,SSD知识在开机的时候快一点,可是随着自媒体的普及,很多人看到了固态硬盘的威力,固态硬盘并不是只有开机的时候快,2年前的固态硬盘降到了大众能接受的水平,120G不过是240块,当时普遍还都是MLC,采用方案是地主空高颗粒的配比,大众也接受了固态硬盘,因为他提升的确很大。
可是目前能生产颗粒的厂商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三星,INTEL这些,还有镁光,尔必达,东芝等等,然而这些厂商这几年的生产力也没有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用的容量未来越大,供不应求,价格就上去了,本来上涨的幅度还是可以接受的小幅度范围,5块,10块,可是30块的涨幅是很厉害的了,自从三星爆炸以来,这成了奸商涨价的爆发点,三星首先抬价,毕竟他是颗粒界的大哥,后面的小弟也跟着涨,毕竟这个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现在的内存涨价基本上失控了,尤其是以金士顿涨的最爽。
从国际上来分析有美国限制出口了,中国环保上的严查等根本原因。
现在的价格已经不是常态了,如果想要内存价格降下来可以寄希望于我们自己的国货,等紫光国产内存候量产就能打破垄断僵局吧,国产的存储颗粒生产线已经投了1500亿,距离量产也不远了,曾经的智能手机就是如此。
卖硬盘盒的也不建议你们现在换内存了,还是等以后价格下来再买一个新的,把旧硬盘装进硬盘盒变成一个移动硬盘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