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是一回事吗?
眼球的结构
主要包括眼球的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最外层 为纤维膜,又分角膜和巩膜。
角膜:角膜占纤维膜的前1/6。因其透明能隔着它看到黑褐色的虹膜,故称黑眼珠。角膜像个单侧凸透镜,对穿过的光线起曲折作用。 巩膜:纤维膜的后5/6为白色的巩膜,故称白眼珠或眼白。不透明,质地坚韧为眼球的保护层。它的内侧为色素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虹膜:为一圆盘状膜,中央有一孔称瞳孔。虹膜有围绕瞳孔的环状肌,它收缩时瞳孔缩小;还有放射状排列的肌纤维,它收缩时瞳孔放大。
睫状体:由切面观为三角形。其中有明显作用的是环形肌纤维。 脉络膜:脉络膜占色素膜的大部分,覆盖眼球后部,富含色素遮挡光线,为眼球内成像造成暗箱。充满着血管,有营养眼球的作用。
视网膜:是一透明的薄膜,它是眼球的感光部位,它的后部有黄斑中心窝,是白天注视物体最灵敏的部位。在黄斑中心窝的内侧有视乳头,是视神经的起始部。此处没有视细胞,故无视觉功能,生理学上称为盲点。
眼球的内容物
1、房水是充满前后房的水状液。如果房水产生过多或回流障碍会导致眼压升高,甚至青光眼。
2、晶状体,位于睫状肌的环内。平时睫状肌处于舒张状态,晶状体在悬韧带牵拉下薄而扁平,能使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看近 由于物距小眼内像距大,视网膜的物像就不清楚,因而引起睫状肌收缩,悬韧带变松,解除了对晶状体的牵拉,晶状体就以其弹性变凸,折光增强把超过视网膜的像距再调回到视网膜而看清。生理学上称这一过程为调节,实际上是功能代偿。
3、玻璃体,为透明的胶状物,充满了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空隙。为眼内成像提供了一个透明的空间。
眼的屈光成像功能:人眼好似凸透镜成像,物距与眼内像距成反比。看远时物距大,入眼光线是平行光,通过眼球的屈光系统的曲折后不用调节恰好成像于正常眼的视网膜上而看清。看近时物距变小,入眼光线是发散的,使眼内像距增大,视网膜的像就不清楚,引起反射性的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曲率增大折光力增强。同时两眼视轴汇聚,瞳孔收缩,这一系列的连动,生理学上称同步性近反射调节。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射不仅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楚的物像,还可成像到两眼视网膜的对称位置上,被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感受后由视神经传到大脑就形成了视觉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疾病常见的有以下5种:
①血管和血管系统病变。如视网膜血管阻塞,动脉硬化性、高血压性、血液病性以及糖尿病性眼底病变等。
②视网膜炎症。与脉络膜炎和视神经炎相互影响密切相关。
③视网膜脱离。指视网膜神经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
④视网膜变性及营养不良。具有遗传因素。
⑤视网膜肿瘤。
白内障
是发生在眼球里面晶状体上的一种疾病,任何晶状体的混浊都可称为白内障,但是当晶状体混浊较轻时,没有明显地影响视力而不被人发现或被忽略而没有列入白内障行列。根据调查,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和视力残疾的原因,人类约25%患有白内障。
在眼睛内视网膜和晶状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部位,所以这两个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不一样。只不过有相似的地方。
又称Rieger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年性出血性黄斑病变。本病为发生于黄斑部及其周围的弧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出血,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为单眼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
凡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此时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就不能看清物体。世界卫生组织从群体防盲,治盲角度出发,对晶状体发生变性和混浊,变为不透明,以至影响视力,而矫正视力在0.7或以下者,才归入白内障诊断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