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我去了一趟济南,拜见了历下区文化馆的一位老朋友。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尼康D5相机和一大堆的尼克尔镜头。当得知他在单反方面只认尼康时,我稍微有点儿诧异,因为这种情况已经不多见了。今年是尼康公司成立100周年,又在济南见到这位尼康忠实用户,我 不免想起一些关于尼康的往事。
在尼康相机最辉煌的1960-2000年间, 尼康 F、F2、F3 等相机曾十余次出现在各国的电影中。在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使用的相机就是尼康第一款单反相机F。
尼康公司成立于1917年,当时叫日本光学工业株式 会社(Nippon Kogaku K.K.),不过尼康真正为世人所熟 知是在公司成立42年后。1959年,尼康推出以F 相机为 代表的单反相机系统。F 理应是尼康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款 相机,因为它不仅是单反相机取代旁轴相机主流地位的引 领者,而且也是相机制造业中心从德国转移到日本的“集 结号”。从F到F2、F3,以及FM2、FA,尼康凭借多款 经典的135 单反相机以及值得信赖的尼克尔镜头群,在世 界范围内确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老大”地位。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摄影迎来了自动对焦时代。 美能达和佳能为了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放弃了从前的手动 调焦相机系统,开发了能够更好适应电子信息传递的全新 AF接口系统。尼康则不然,为了照顾老用户,也是因为 舍不得放弃原有的镜头群,尼康采用了对F 相机接口改良 的方式步入自动对焦时代,因此,从1959年尼康F 系统 诞生以来的所有F 接口的尼克尔镜头,都能直接用在最 新的自动对焦相机上。尼康的这种做法给人们留下了“保 守”的印象,而事实上尼康也的确不如其他厂商更加“灵 活”,比如,众多厂商在不同价位的产品上确立了不同的 做工标准,而尼康则在高端和低端产品的做工方面讲究一 致;当其他厂商率先发布“突破性”的产品时,尼康或无 动于衷,或总是姗姗来迟。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保守”吧。 但这恰恰体现了尼康更加认真的态度—凭百年积淀,尼 康绝不是无能,只不过对自己的要求更高罢了。其实,这 也是很多摄影师对尼康不离不弃的理由—在这个物欲横 流、唯利是图的商业社会中,不喜欢随波逐流的尼康更值 得信赖。
2004年,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成为各厂商的杀手锏, 尼康却反应迟钝,导致多数“尼粉”离心离德,正是那个 时候,尼康流失了大量的用户。
2007年,眼看就要众叛亲离,尼康终于发布了第一 款全画幅相机D3,这也是尼康公司专门为2008 年北京奥 运会专门开发的旗舰机型。这款相机技高一筹的连拍、对 焦性能,特别是弱光表现,一时成为体育摄影师的新宠。 此年年末,我见到了新华社摄影部一位陈姓朋友,他说, 新华社摄影部的尼康用户近些年纷纷更换门庭,最后只剩 下他一个人在坚守尼康阵营。而正是由于坚持,才让他有 了值得骄傲的回报—他成为本部门第一个用上尼康D3 的摄影师,也因此成为同行们“羡慕嫉妒恨”的对象。这 位朋友还告诉我,他的同事们都想将手中的相机更换成尼 康D3,但并非所有的申请都能得到上级批准,最终只有 一部分人实现了愿望,因为更换一个相机系统的综合成本 非常高昂,不光更换机身,镜头、闪光灯等附件全都要更 换,谈何容易。
“谁让他们当初放弃尼康呢”, 陈姓朋友的这句话意味深长。
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冲击、微单相机的崛起,让百年尼康面临重大考验。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一些尼康用户在默默等待着这位老朋友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