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出门都依赖于手中的智能手机,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部手机确实可以满足生活中大多数场景中的需求。然而这就能说明手机已经很智能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么搭载了人工智能技术之后,手机就能变成“终极者”或者“贾维斯”了吗?恐怕这样的问题只是在考验我们的智商而已。
虽然,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只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智能手机中去,这时的智能手机才能算是真正的“智能”,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当前的人工智能是否先能配得上“智能”二字?尤其对于消费者而言,人工智能的名头恐怕更像是戴了一顶高帽子。因此不得不说的是,当前手机行业所经历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换句话说,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具备改变手机行业发展的即战力,在这背后不仅突显的是手机行业发展中的窘境,更是人工智能发展所面临的“大考”。
智能手机发展进程受阻“押注”AI以求蜕变
智能手机行业的历史虽然并不长,但也成功完成了一个大跨度的发展,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时代来临之后,当其成为主流的移动通讯工具之后,随着行业跨越式的发展,导致创新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期。譬如此前大家都在津津有味议论着苹果所谓的“挤牙膏式创新”。但其实,当前并不只是苹果陷入困境,绝大多数的厂商其实都已经遭遇到了“伪创新”的命题。
不管是拍照镜头的多寡,还是曲面屏幕、全面屏的诞生,其实都是围绕着手机核心功能周边功能进行的“缝缝补补”,这些微调很难被称之为行业创新,当然更别提“黑科技”了。其实,我们都清楚,越到电子行业发展的后期,越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譬如彩电市场一样。所以,这个时候人工智能的风口形成,恰恰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很多打着人工智能的手机产品诞生,但谁又能说清楚所谓的人工智能本身,又能为用户带来哪些实际上的智能体验呢?于是业界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手机人工智能其实是伪AI。
语音交互或者其他表现形式绝不是AI的真正形态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位手机行业内人士,他本人就手机语音交互对笔者表示,这种语音交互功能,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包括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用户提出的很多问题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答,况且在语音控制上,甚至针对场景识别的功能上,早些年就已经有厂商在尝试了。譬如此前中兴曾推出过名为星星系列的手机系列机型,虽然主打支持语音识别功能,然而这个概念并没有让中兴重新火起来。
用户通过语音表达自身的语句,搭载了语音助手的手机在接收到指令之后,开始进行识别,然后调出相应的软件APP进行处理,而其实整个过程都只是提体现出了手机听懂了用户所下达的命令,然而这就能算是人工智能吗?没有思维模式的创新,显然是智能手机行业最大的问题,而大多数的厂商明显将AI当成了资源来利用。从这点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不管是美图M8还是荣耀Magic,亦或者是iPhone,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与人工智能,到底谁更需要谁?
既然依靠人工智能难以让手机行业摆脱当前的境地,那么为何手机发展还要谈及人工智能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从手机行业的动态角度来看,大家急需一个噱头或者说是市场需要一个噱头,这就好比是促销员向终端消费者推荐手机机型时,不用记太多卖点,只需要说,“这部手机有人工智能!”就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且许多中高端消费者恰恰也是刚刚入门的知识分子,在半懂不懂的状态下,往往会抱着体验的心态进行尝试。
反观人工智能,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而在数据搜集领域,手机市场恰恰是拥有更多用户个人数据的最佳来源地。与此同时,从落地层面来看,人工智能今后应用到手机当中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概率非常大,不少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或许这才是AI在智能手机上的正确打开方式,毕竟人工智能更应该作为手机当中的底层技术驱动,这就好比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对于智能手机的含义一样。
写在最后,对于当前的手机厂商,笔者真心想奉劝的是,切勿将AI作为行业创新的噱头,不然最终伤害的还是厂商品牌本身,更何况,业界内部都很清楚,智能手机的形态肯定还将发生更大的改变,但对于承载当前智能手机的创新变革,显然人工智能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