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各大手机厂商扎堆发布新品,数码圈迎来狂欢时刻。此时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便是新品参数。从处理器性能到摄像头像素,从屏幕分辨率到电池容量,各类参数被反复拆解对比。似乎在数字的高低之间,就能判定一部手机的优劣。
互联网时代,这种看参数买3C产品的习惯,已经成为大众共同的消费默契。参数,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产品性能的直观标准。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参数的好坏,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实体验。

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都知道电视的核心体验在于画质。而画质体验的影响因素又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外部环境光的干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看环境复杂多样,白天的自然光、夜晚室内的灯光,都会对电视画面产生影响。当环境光过强时,电视屏幕会出现反光现象,导致画面的对比度和清晰度下降,黑色不够深邃,亮部细节也被削弱。如此一来,再强的画质参数也无法发挥作用。

所以好画质的前提,电视的抗反光能力必须出色。以100吋海信E8Q pro为例,它采用的黑曜屏Ultra,拥有行业最低的1.28%反射率,黑度是普通屏幕的四倍。即便是在强光直射下,画面依然纯净,能够有效解决环境光导致的画面泛白问题。同时,它具备178°超广视角,无论坐在客厅的哪个角落,都能获得一致的视觉效果,不会出现画面变色或泛白的情况。
除了环境光,画质体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软硬件对画质的综合提升。这其中,常规的画质参数是基础,而想要提升画质上限,如呈现更好的分辨率、更宽泛的色域等,则依赖电视对画质的调校能力。即便同样分辨率和色域的电视,经过不同的调校,呈现出的画面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
以电影《阿凡达》为例,在100吋海信E8Q Pro上播放时,潘多拉星球的奇幻生物毛发根根分明,身上的纹理清晰可见,皮肤的质感和光泽也栩栩如生;丛林中闪烁的荧光植物,色彩鲜艳且过渡自然,仿佛能让人瞬间沉浸到那片神秘的外星雨林中。

这种身临其境的真实质感,源自海信信芯AI画质芯片H7的技术支撑。其搭载的AI光色同控技术,能通过智能算法实时分析画面内容,精准识别场景类型——无论是明亮的户外风景、昏暗的室内对话,还是快速切换的动作场景,芯片都能针对性调整光线亮度与色彩浓度的匹配度。比如播放夜景戏份时,会自动降低画面暗部的噪点,同时保留星空、灯光等暗部细节,让黑色更纯粹的同时,避免暗部区域“一片死黑”;而播放日出场景时,又能精准控制朝阳的光晕层次,不让亮部过曝的同时,还原出朝霞从橘红到金黄的细腻色彩过渡。
当电视拥有了肉眼可见的好画质,外加100吋的超大视野,看电视时,仿佛置身于私人影院,无论是激烈的动作大片,还是细腻的文艺片,都能带来沉浸式的享受;平时挂在家中,它又宛如一幅精致大气的艺术挂画,可无形中提升整个家居的审美格调。
综上来看,选电视不能仅仅盯着参数。就如100吋海信E8Q Pro,它用出色的抗反光能力、卓越的画质调校,以及震撼的视觉效果,向我们展示了一台优秀电视该有的样子:好画质才有真享受,真实体验才是衡量电视好坏的最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