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容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通过对以往U梁设计进行分析,在青岛蓝色硅谷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中采用优化后的U梁构造,并采用Midas/civil建立空间三维实体单元模型进行分析,对钢束位置及根数进行合理化布置。发现施工过程中U梁梁端出现裂缝问题,及时优化调整设计、施工等措施,确保解决问题。文章给出U梁存放、运输、架设等关键技术,确保了桥梁结构安全,对类似工程U梁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U形梁;实体单元;裂缝;优化;关键技术
由于U形梁在美观、降噪、建筑高度低等方面优势明显,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上海、南京、重庆、郑州地铁中均采用过U梁,但上海地铁为法国人设计[2],南京地铁U开始由国内工程师设计,可以说U梁发展较短,U梁在以往设计使用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U梁为薄壁结构,底板、腹板的厚度过薄导致整体刚度较小、轮轨噪音屏蔽效果差,梁端排水无法处理。
(2)U梁为空间薄壁结构,钢束的布置、张拉顺序都会影响整个结构的受力,如何确定钢束位置及张拉顺序是确保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
(3)后张法U梁,在张拉端钢束附近应力较集中,往往会出现微裂缝,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是确保梁场预制U梁成功的关键。
(4)U梁为开口薄壁结构,受扭薄弱,U梁的存储、运输、吊装技术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1 工程概况
蓝色硅谷轨道交通工程起点为苗岭路和深圳路交口处,沿苗岭路、滨海大道,领海路、皋虞河向北,终点为即墨市大桥盐场,全长58.35km,其中高架段长约47km,占线路总长的80%,线路预留经田横镇延伸至海阳市的条件。全线设置车站22座,高架站18座,地下站4座,平均站间距2652m,与线网中的M2、M4、R6、R7形成换乘。全线设置两个梁场,共生产3000多片U形梁。
2 U梁构造优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上海地铁U梁采用等截面形式,腹板、底板厚度25cm,此U梁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整体刚度较小,梁端转角较大。为了解决梁端转角较大引起轨道上拔力过大问题,需要在桥敦顶部设置垫梁,增加了工程的难度。
(2)梁端防排水不好处理,易漏水。
(3)全线采用一种梁宽,腹板对轮轨噪音的屏蔽作用有所减弱,降噪效果不好。
为了解决上述关键技术问题,本工程对U梁构造进行了如下优化:
高架桥采用整孔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U梁,标准跨度分25m、30m两种,梁型分5.0m线间距直线段、5.0m线间距曲线段和5.1m线间距曲线段三种。U梁外观整体呈“U”字型,为开口薄壁结构,腹板为弧形设计,支座中心距梁端0.6m,梁端1.2m为U梁底板加厚区,梁高由1.8m增至1.94m,渐变段长0.42m。内外腹板厚分别为0.26m、0.265m,底板厚0.26m,梁端底板加厚至0.4m。
5.0m线间距直线段U梁上宽5.32,下宽3.98m(梁端底板加厚区底宽4.58m),外腹板顶宽1.0m,内腹板顶宽0.72m,线路中心线偏向内腹板侧,与底板中心线偏心0.065m。
5.0m线间距曲线段U梁上宽5.42,下宽4.08m(梁端底板加厚区底宽4.68m),外腹板顶宽1.0m,内腹板顶宽0.57m,线路中心线偏向内腹板侧,与底板中心线偏心0.065m。
5.1m线间距曲线段U梁上宽5.52,下宽4.18m(梁端底板加厚区底宽4.78m),外腹板顶宽1.0m,内腹板顶宽0.57m,线路中心线偏向内腹板侧,与底板中心线偏心0.115m。
优化后5.0m线间距直线段U梁截面图如图3、图4:
本工程板厚增加1cm,在梁端设置端横梁,增加整体刚度满足两端转角问题,取消梁端开口,可有效解决梁端排水问题,并利用梁缝构造处理。按曲线半径不同,采用3种梁宽,增强结构对轮轨噪音的屏蔽作用。
3 U梁关键技术
3.1 U梁钢束布置
利用Midas软件建立U梁三维实体单元模型[3],按二期恒载实际作用位置加载荷载,并利用影响线确定活载加载位置,初期考虑预应力加载位置模拟预应力作用,初次预应力布置按U梁截面几何中心往外等间距布置,提取在自重+二期恒载+预应力作用下跨中截面应力进行分析[4]。
图6 跨中截面纵向应力云图(单位:MPa)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自重+二期恒载+预应力作用下,跨中截面纵向应力分布基本均匀,腹板顶应力虽有差别但不大,底板左右应力基本一致,说明钢束布置合理,钢束布置图如图7、图8。
NI、N1'、N2、N3均采用9-φs15.2mm低松弛钢绞线,N4、N5采用10-φs15.2mm低松弛钢绞线。
3.2 U梁钢束优化
青岛蓝色硅谷线共设置两个两场,梁场在张拉预应力后腹板,内侧腹板梁端出现斜45°裂纹,如图9所示。
针对以上出现问题,对钢束位置及钢束数量进行了重新分配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1)钢束位置的调整
简支U梁N1'钢束锚固端由距腹板外缘200mm调整为270mm,增加了局部应力扩散空间,降低混凝土崩裂风险(如图10所示)。
(2)钢束根数和张拉力的调整
腹板钢束N1、N1'由9φs15.2调整为7φs15.2,同时底板N2、N3钢束由9φs15.2調整为10φs15.2,钢束总束数不变。
钢束初张拉应力由700Mpa调整为600Mpa,初张拉钢束由原来N5、N3、N1、N1'(共6束)调整为N5、N3、N2、N1、N1'(共8束)。
3.3 U梁局部钢筋优化
正对以上出现问题,对钢筋也相应做了调整和优化,使局部受力更加合理、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1)N1、N1'钢束锚下螺旋筋加大,采用φ14钢筋,同时要求锚下螺旋钢筋与锚垫板焊接,确保锚下螺旋钢筋定位准确。
(2)U梁内侧腹板端部位增设N2b纵向加强钢筋,钢筋长度1.5m(见下图),同时梁端面必须设置护面钢筋。
通过以上调整,及提高混凝土拌合质量、加强后期养护等措施,后期U梁未出现梁端裂纹,为以后此类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
3.4 U梁存放、运输、架设关键技术[5]
(1)U梁运输支点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支点应位于同一平面上,U梁同一端支点相对高差不得大于2mm,支座中任意一点与另外三点组成的平面相对高差不得大于2mm。
(2)U梁存放必须采用单层存梁,支点位置及支点的悬出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长期存梁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梁体产生过大上拱。
(3)在存梁、吊梁、运梁过程中,应保证各吊点或支点受力均匀,建议施工单位采用反力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实测吊装期间反力,在各种工况下,首先应按设计位置准确落在两端作为临时支点的千斤顶上,同时应保证每支点反力与理论计算反力相差不超过±5%。
(4)梁起顶、吊运、存放时的最大悬臂长度为0.9m。施工中应采取严格措施保证结构稳定。
(5)U梁架设时,采用支点反力控制,每支点反力与理论计算反力相差不超过±5%。当支座砂浆强度达到20MPa、千斤顶撤出后方可通过运架设备。
4 结束语
U梁为空间薄壁结构,受力复杂,即便建立三维实体单元模型,也未必反映出其实际受力特点,但通过此次设计、研究及优化,已基本熟悉U梁设计及相关关键技术,有助于推动U梁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的应用,而且U梁具有“美观、降噪效果好、建筑高度低”等优点,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梁汇伟.槽形梁设计要点及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2):71-73.
[2]刘红绪,赵会平,等.城际轨道交通U梁结构设计研究青岛蓝色硅谷城际轨道交通U梁结构设计QC小组[R].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2013,12.
[3]欧阳辉来.槽形梁三维实体有限元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9 (1):45-47.
[4]刘红绪.青岛蓝色硅谷城际轨道交通U形梁设计[J].铁道建筑,2016(2):23-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建设[2008]189号 铁路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設计暂行规定[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8.
作者简介:魏亮道(1985-),男,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工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