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泥岩薄互层预测东濮凹陷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2018年12月06日 13:27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

黄俊菠

摘 要: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局限性以及地震与地质信息缺乏有效沟通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原油田东濮凹陷采用常规的储层预测技术很难满足油气勘测的实际需要。鉴于此,文章分析了砂泥岩薄互层预测东濮凹陷的常见问题,阐述了砂泥岩薄互层预测东濮凹陷的改进对策,并就改进后的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作进一步探讨,希望可以为储层预测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砂泥岩薄互层;地震资料;东濮凹陷

东濮凹陷古近纪地层具有近物源及多物源的沉积特征,其横向岩性变化迅速,地层大多为砂泥岩薄互层沉积,通常情况下储集砂体为粉细砂岩,且单层厚度往往较薄。结合中原油田东濮凹陷砂泥岩薄互层地质特点,对相关储层预测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东濮凹陷油气勘探提供帮助。

1 砂泥岩薄互层预测东濮凹陷的常见问题

1.1 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东濮凹陷是在基底近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古近纪多条北北东向断层的影响和控制。该地质单元的主体构造呈现为北北东向走向,具有“两洼一隆一陡一斜坡”的独特构造,同时,由于受到近东西向基底构造的控制,在盆地中又发育出了多条近东西向横向构造转换带。在多种地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濮凹陷的构造格局随着自身的演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其盆底形态也在缓慢地进行调整,在这种独特的构造演化机制的控制之下,湖盆内沉积岩相及岩性持续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并导致了断裂系统的复杂化。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利用传统的储层预测手段一般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东濮凹陷的含油气层段主要为沙三段以及沙二下亚段,其埋藏深度大多在3km以上,因多数目的层段的埋藏过深,使得沉积地层的成岩程度普遍较高,砂泥岩的密度与速度值比较接近,在地球物理数据上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别。即便在埋藏深度相对比较浅的地段,两者的各项地球物理数据也存在大量的交叉重叠之处。可以说,通过地震资料开展储层识别工作难度较大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砂泥岩地震参数区别不大有关。

东濮凹陷不仅包含砂泥岩地层,而且在部分层段还发育有火成岩储层。东濮凹陷属于典型的盐湖盆地,其北部还存在大面积的岩膏岩地层沉积。正是因为这一独特而复杂的岩性组合,使得东濮凹陷的地震信息特征复杂多变,比如,火成岩层就具有强振幅、高连续地震反射以及可对下部地层中的地震信息进行屏蔽的特点。东濮凹陷的盐岩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十分复杂,多数情况下会出现低频、强振幅、高连续的地震反射,但个别情况下也会出现与砂岩相似的响应。由于受复杂多变的岩性组合的影响,该构造单元中的不同岩性会产生难以辨别的相似反射,而一种岩性又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反射特征,使得东濮凹陷的储层预测工作面临着十分大的难度。在含盐层进行地震储层预测时首先要分析盐岩可能对地震反射造成何种影响。通常而言,盐岩能够产生低频、强振幅、高连续的地震反射,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砂岩类似的响应。因盐岩层复杂多变的地震响应特征,很容易使地震解释人员得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可见,对含盐层开展储层预测工作时,一定要重点关注盐岩的地震响应特征,从而规避陷阱,更加准确地掌握砂体发育分布。

1.2 地震资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处理,能够使大多数的干扰因素得到消除,但同时也会人为地造成其他不确定因素,此外,由于一个波形中融合了多个不同地质体的反射信息,因此通过地震信息来开展储层预测工作必然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很难得出唯一确定的结果。

对于东濮凹陷虽然掌握了一些早期的地震资料,但因为当时的装备及技术能力都十分有限,这些资料的分辨力与保真性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早期的三维地震勘测所使用的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方法,其设计仅仅面向中浅层,相关深层资料在成像精度和质量方面都缺乏保障。同时,三维设计、资料分析、导线测量等技术也都十分落伍。受设备仪器道数少、覆盖次数低,以及最大炮间距小、方位角狭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地震资料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部分剖面主要研究层段的地震反射信噪比及分辨率比较低、同相轴连续性不好、追踪对比难度较大、小断层断点模糊、断点组合难度较大,进而造成复杂断块的地质构造模糊,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较差。总之,以上问题给东濮凹陷的进一步勘测开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3 地震信息和地质信息之间的沟通不足

1.3.1 对于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不够精确

事实上,储层预测是面向目的层所进行的地震数据提取和解释工作,其获取的数据是否准确,与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之间的标定以及井点外推的距离有很大关系,通过测井数据标定地震资料的地质层位可谓储层预测工作中最关键而基础的一项活动。但因为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分别采用不同的获取方式,在常规标定手段——时深转换中,就算是在有标准层的前提下采取了按参照标准层或特殊地质点的约束对齐和速度微调的标定,但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之间的标定结果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偏差,并且存在一定的多解性。此外,目的层发育段一般都是连续性较差的弱反射层,且其空间厚度并不稳定,所以,就算能够比较准确地对目的层进行标定,在后续进行标定结果的外推时依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1.3.2 对于岩石地球物理参数的计算太过简化

地震与地质之间的联系主要依据测井所获得的声波及密度参数,由于相关数据的计算精度有所欠缺,经常是以点带面,未将不同区域同种岩性在地球物理参数上的差别计算进去。另外,针对岩性差异和深度等问题的考虑也不够周全,对于测井信息的规律误差缺乏科学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同时对于求取的速度和密度参数也没有可靠的地球物理数据来提供校正参考。

1.3.3 地质分析和储层预测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

地震储层预测需要做好地震信息和地质信息的交流沟通,但目前而言,地质分析与地震预测往往是单独进行的。地质工作者一般只关注地质问题,对于地震资料特征及资料的解释工作缺乏足够了解,使得在实际资料中获取的地质认识无法准确地运用和反映到储层预测研究工作之中,造成了预测成果的浪费。同时,地震研究工作者一般只关注储层预测软件的使用以及地震层位的追踪,而对于地震工区的地质规律普遍不够了解。在进行相应的储层研究工作时,没有充分准确的地质认知来提供指导和依据,所得出的砂体模型无法准确地反映地质认识规律,进而造成储层预测结论的可重复性差,不具有明显的地质意义。

2 砂泥岩薄互层预测东濮凹陷的改进对策

地震资料中往往掺杂着许多杂乱信息,而部分有用信息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未能记录下来,加之当前技术水平下的地震勘探分辨率并不十分理想,导致其实用性大打折扣,但其毕竟是由地质层位的不同地球物理属性所产生的信息响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地质层位信息,特别是对于岩性及流体性质的识别有很大的帮助。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将地震资料作为储层预测研究的补充资料和参考依据,但必须充分注认识到地震资料的多解性。为消除这种多解性所带来的影响,还应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这样才能准确地刻画出目标储集砂体的空间发育分布。

2.1 细分研究单元,科学选取基础地质数据

由于东濮凹陷储层的横向变化十分明显,应该对地层单元进行细分,在进行相应的研究活动时把地质目标放到单砂层和韵律砂层组上面,也可以瞄准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准层序。与此同时,在进行地震层位的解释追踪工作时,也要尽可能地精确到所有可辨识的同相轴上,只有这样,在进行储层预测研究时方能对分析时窗有一个良好的把握。

2.2 注重信息保真,准确挖掘储层岩性信息

通过高分辨率二次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重新获取更高精度的三维地震信息,改善地震资料的质量,减少杂乱信息的干扰,提升对岩性变化的分辨力。在整理新老地震资料时,可以采取地震数据保幅处理技术,以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地震资料中的有效地质信息,为研究人员开展储层预测工作提供更详细可靠的数据支持。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叠后井控高分辨率处理技术,以更好地利用地震资料来识别薄砂层。

要想顺利地对薄储层进行勘测,储层的厚度不能小于1/4成像波长,同时,考虑到垂向分辨率并不理想,对于十多米的储集层,在地震勘测中依然要归为薄层。另外,地震资料不仅具有分辨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检测能力,当遇到地震资料难以分辨的情况时,可借助地震波动力学原理来检测并大致判断出地层的微弱变化。

2.3 加强地震信息和地质信息之间的交流沟通

2.3.1 提高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的精度

地层标定与砂体标定是地震剖面与地质层位之间进行联系的纽带,在地震层位对比追踪解释及地震反演过程中,能否准确地完成标定直接关系着储层横向预测能否取得成功。妥善运用校正及标准化后所得到的速度及密度参数,借助相应的地震子波来完成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工作,从而实现对地震层位的准确标定,或者直接在反演得出的剖面上对砂体加以标定。应注意,地震子波的选取必须综合考虑相位、极性、频率、时变、波形等因素。

2.3.2 充分把握不同岩性及其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

通过进行正反演模拟分析,可以全面掌握不同岩性及其组合的响应特征。具体来讲,可借助地震资料数据对储集砂体加以分析和预测,并切实弄清地球物理数据与岩石物理数据两者存在何种关联。为落实地震资料所呈现出的地质体岩性变化,为预测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支持,需要在完成测井数据标准化且对各岩性地层的地球物理数据加以统计、整理之后,运用其分析结论,同时考虑到目标地层的发育特征,制定相应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来开展正反演模拟分析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来深入探索各岩性地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在地质和地震之间架起联系的纽带,确保地质和地震的有机结合及统一,同时为后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开展地震储层预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3.3 分区分层段设立不同岩性地震相模式

不同地层特性之间的差异是形成地震反射的重要因素,并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反射信息来进行地层特征的预测工作。虽然波阻抗界面易发生在不同年代的岩层间,但就波阻抗而言,却和岩性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在相同的埋藏深度,也就代表着拥有相同的埋藏史,但不同岩性在速度、密度参数上也有所区别,换言之,对于产生于某时间段内的沉积地层,其波阻抗在横向上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该变化可在地震资料反射轴的横向变化中观测出来。因此,利用地震响应数据,在详细了解该地区地质规律的情况下,可分区分层段设立不同岩性地震相模式,从而对不同岩性的横向分布情况进行预测。

2.3.4 通过多参数多信息综合地震地质手段评估砂体分布

注重对地震地质的整体分析,各性质信息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地下同一地质体的综合映像,同一地质体在地球物理属性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各性质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上述信息特征可经提取、处理之后运用到地质体信息的综合与分解过程中。在常规储层的预测研究中,一般利用地震数据来处理复杂储层问题,针对这一不足,制定了一套基于地质分析,并以地震描述为具体手段的地震地质多信息综合储层预测描述方案,具体包括三大部分:地质描述指导、地震地质关系构建以及地震预测描述。

3 改进后的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分析

文章以东濮凹陷砂泥岩薄互层的地质特征为基础,就储层预测研究工作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进,构建了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的多信息相控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加强了对地质基础数据的使用,能够准确地把握沉积特征,进而更好地完成相控地质建模;(2)借助对层序地层的强化分析,落实了所研究砂体在盆地格架中的方位,并明确其所属类型;(3)藉由对岩石物理属性的研究和分析,得出敏感参数,分区分层段建立起地震和地质信息之间的联系纽带;(4)通过对测井数据的强化利用,将地震与地质信息密切联系起来,藉此克服薄储层岩石物理数据不易辨识的难题;(5)重视井震联合,提高了信息的保真度,进而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描述砂体的空间分布形态;(6)加强了信息的综合利用,并以相控规律作为指导,有利于克服地震资料质量较差、分辨力不理想的技术难题,进而最大程度上向目标砂体靠拢和逼近。在实际的储层预测工作中,将该技术应用到了东濮深层和东濮浅层的各大研究区块和各大层系中,有效地保障了井位部署的合理性,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原油田东濮凹陷的主产层均比较薄,单纯地通过地震资料来开展砂泥岩薄互层预测工作会面临比较大的难度,同时,对于砂体厚度、砂体物性参数、含油气程度的预测及判断也比较困难。因此,当前在进行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相关预测时尚缺乏有效的技术方案。而通过强化地质分析,挖掘储层岩性信息,并加强地震信息和地质信息之间的交流沟通,大大提高了砂泥岩薄互层预测的质量和水平,为东濮凹陷油气勘测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辛艳朋,蒋飞虎,靳亚勤.东濮凹陷濮卫地区古近系沙三中段沉积相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0(22):145-146.

[2]薛欢欢,张金亮,李景哲,等.东濮凹陷文79块沙二下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5,10(15):1752-1756.

[3]梁正中,袁波,常利娜.断陷盆地深部超压研究进展——以东濮凹陷和东营凹陷的探讨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36(12):7-9.

[4]国殿斌,徐怀民,梁国胜,等.东濮凹陷北部盐间泥岩裂缝储层预测技术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21(5):53-56.

[5]黄诚,李鹏飞,王腾宇,等.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在深层砂泥岩薄互层地层识别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15,31(11):172-176.

[6]路鹏飞,郭爱华,杨长春,等.砂泥岩薄互层波阻抗模拟退火反演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26(5):1676-1682.

[7]雷利安,徐美茹,曹学良,等.带趋势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东濮凹陷薄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1):92-96.

[8]边树涛,狄帮让,董艳蕾,等.地质统计反演在东濮凹陷白庙气田沙三段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3):398-405.

[9]国殿斌,万涛,徐怀民,等.相控作用下的去压实波阻抗反演方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东濮凹陷濮城构造带沙三中亚段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25(6):906-913.

[10]汪功怀,刘忠亮,李勤英.文明寨油田构造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以明一块沙二下油藏为例[J].石油物探,2011,50(2):165-172.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文章 地质 泥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