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车辆行驶中盲区的策略

2018年12月02日 10:05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

许光义

摘 要:在驾驶汽车中,大部分信息都是驾驶员借助于视觉来获得的,良好、开阔的视野是确保行车安全的基本前提。将行车中的盲区消除,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无死角、全视野,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率。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如何消除行车中的盲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给广大驾驶员提供出良好的视野范围,最大程度上保证行车的安全。

关键词:车辆行驶;盲区消除;安全

当前很多汽车生产厂家都开始重视研究汽车视野,加大技术研究,尽力消除汽车行驶的盲区,以此来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很多汽车厂家都把视野作为抽象的空间概念,也没有明确掌握具体标准,在实际研究中不知从哪里下手,导致汽车视野的研究水平停滞不前。文章介绍了汽车视野盲区的概念和带来的危害,并分析了盲区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消除盲区的对策,以此来达到消除汽车行驶中盲区的目的。

1 简介车辆驾驶盲区与危害

1.1 驾驶盲区概念

汽车盲区,指的是驾驶员在正常驾驶座的位置上,其视线被车体遮挡了无法观察和看见到的那部分区域。换句话来讲,就是驾驶员驾驶过程中,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汽车盲区。排除他人遮挡造成的因素,各车型的盲区是有差异的,从多方面上来讲,汽车盲区共分为四大区域。车头盲区:就是引擎盖前方不能看到的地方;车尾盲区:指的是从内后视镜向后观察车辆行驶的后方状况中,不在驾驶员视野内的地方;后视镜外盲区:通过后视镜虽然能够看见车身两侧的状况,却很难看到车身周围的所有信息;后视镜内盲区:在车身两侧靠近于车门的区域,由于位置很低,后视镜无法观察到;A柱盲区和B柱盲区是在风挡玻璃两侧内的A柱和B柱遮挡出现的盲区。

1.2 盲区带来的危害

轿车在驾驶中出现的视野盲区,导致事故频发。由于车辆后部盲区较大,在车主倒车时会碾压或者碰撞到个头矮的儿童或者动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性。除外,一些大型的卡车由于车身高导致车辆头部盲区很大,在驾驶中易出现交通事故。在新闻上报道过很多类似的案例。所以必须要高度注重车辆盲区的危险程度,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严格规定车辆制造国家标准;另一方面上应从技术上予以完善解决。

2 分析车辆盲区出现的原因

2.1 风窗玻璃制造工艺的影响

在汽车上,风窗玻璃作为关键的视野构件,正因为是这样,各个标准都需要严格要求。其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风窗玻璃上边缘有色涂层导致透明区逐渐变小,有的汽车很难让驾驶员在透明区域内观察到红绿灯交通信号标志;在风窗玻璃制造工艺的影响下,前风窗玻璃并未向两侧围包,这不但影响了驾驶员的驾驶视野,而且在一些汽车上是需要经过前风玻璃对后视镜来观察,显然对后方视野有了很大的影响。

2.2 座椅设置的不科学

从汽车总体布置上来讲,中间包括传动轴、变速器等,驾驶座由于太靠近外侧,导致驾驶员观察右前方向角度极小;有的轿车车辆上的座椅在调到汽车B柱后,这样车主正前方范围内视野盲区逐渐加大,座椅高度和车内空间不符,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影响汽车视野。

2.3 曲率半径过大

如果曲率半径太大,失真率逐渐小了,很难为车主提供出充足的视野范围;如果曲率半径太小,视野范围扩大了,但太失真,很难车主判断出实际状况,显然这种视野是毫无价值的。还有就是在前翼子板上的布置,由于布置的不合理,导致驾驶员很难在座椅上对观察角度进行调节。

2.4 灯光和视野布置的不合理

这种状况的出现会导致夜间视野和灯光出现双重浪费情况,也就是灯光的可及区是车主的视野盲区,但在车主视野范围内的路面,灯光光线又很难看清楚。通常来讲,夜间视野指的是由前照灯照明提供出的前方视野,其具有两层含义,就是在灯光照明和前方视野的交集下才能称为夜间视野。

3 消除汽车行驶中盲区的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开始尝试关于消除车辆驾驶中的视野盲区,如运用大视野到后镜、加装倒车影响系统等。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驾驶员在驾车中的视野,消除了驾驶车辆在视野上盲区,在技术层面上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但车辆上还有一些不能消除掉的死角。并且一些产品使用的是个体行为,普及率很低。并且未有对应的标准体系,车主使用的设备在效果上并未达到消除所有盲区的要求。最为关键的是并未在法律和交通法律上明确规定出消除驾驶盲区的要求。根据两个层面对盲区进行划分,并以此为据来处理好车辆驾驶盲区这一问题。一是分析车窗圆柱平面,二是分析其他部分存在的盲区。在分析车辆圆柱平面内盲区时,可应用两侧布置摄像头来将B、C柱间的盲区消除掉。消除此部分盲区的目的是为了使在行使车辆中与其他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车头和车侧盲区中,消除车头车尾盲区则应用与车辆头尾两侧斜面相切设置的摄像头中的画面,为了能够将盲区全部消除掉,可使用190度广角摄像头来对视频画面进行传递。消除此盲区是为了便于车辆及时泊车,让驾驶员看到轮廓周围的区域,确保行车的安全。此系统在进行布置时,需要通过对车辆行驶时无盲区的实验效果以及车辆整体外框尺寸为参考依据来构建相应的计算模型依据,再从其计算结果来进行分析后进行布置。布置时其几何中心点为车辆俯视图中心为主,再结合车辆中通达达到的视觉最远处地面点作为半径。根据角度来分析盲区角度。通过诸多学者的实验,让车辆驾驶员在车内观察布置在其周边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障碍物,然后再对这些障碍物进行大小尺寸测量,再划定车辆驾驶员无法观察到的区域。结合所分析的结构在车辆上安排视觉辅导设备,比如:摄像头。如果摄像头图像范围覆盖划定盲区后即认定盲区范围被消除。

驾驶员在进行车辆行驶过程中,如果要进行并线、倒车或者入库操作时,一定要养成观察反光镜的习惯。在行驶中座椅布置方式对于驾驶员的视线影响因素非常大。就算是完全一致的车身结构,不同驾驶员在进行座椅布置时采用了不同方式,会导致其视野性能出现差异。所以,驾驶员可以通过调整座椅座垫与靠背的倾角大小来控制视野。如果车辆座椅靠近汽车前端,则可以通过调座椅高度来进行视野控制等方法。此外,为了能够解决车辆前盲区的问题,可以在发动机舱前散热器通风栅栏处安排一个视野辅助设备——广角摄像头,通过摄像头可以向车辆内部传递视频,有效实现了消除盲区。对于车辆尾部盲区的问题,可以在其后备箱开头处安装摄像头来进行盲区消除,有效地提高了车辆倒车时的安全。这些消除盲区的技术已经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有的低端辅助设备并没有配置相应的照明体系,如果在夜间行驶车辆时,会因为光线的问题影响到其设备的使用效果。对于车辆两边的盲区问题,可以安装160度广角摄像头,其安装位置可以设置在倒车镜后,其消除盲区的效果非常显著。通过以上策略基本已经实现了车辆行驶无死角的效果,很大程度地增大了车辆行驶安全性。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车辆行驶中盲区的存在对于交通行车安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诸多交通事故中盲区影响因素所引发的事故占到了非常大的比例,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因此,要求驾驶员应该采用一些辅助设备以及自我调整来消除车辆行驶中的盲区。同时,还应该基于公共安全的角度,尽快地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创新出更多的车辆视野安全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振中,林志伟.补盲镜在大金龙凯特商用车上的应用与校核[J].宜春学院学报,2014(3).

[2]陈琛,赵婷,李林青,等.基于红外技术的后视镜盲区提示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3(13).

[3]赵云,唐如亚,陈华杰.后视镜布置与视野安全性分析[J].机电技术,2012(1).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盲区 文章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