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4处林业公园免费开放
黄安 赵秀娟 贺春燕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林业行业的背景,利用思维导图研究了高职林业专业《森林植物》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并探讨了新形势下《森林植物》课程的教学方式与创新。
关键词:森林植物;课程设计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林业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根据林业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职高专教育林业类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确定,《森林植物》是林学类高职院校的主体专业——林业技术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的第一门,属于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后续8门课程都需要《森林植物》课程知识。因此,《森林植物》是职业教育林业技术专业以及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性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掌握林业生产和管理工作中所必需的森林植物方面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森林生态环境、林业苗木生产技术、森林培育技术、森林调查技术、森林经理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专业课程打下一定基础,满足新时期林业产业发展和规模扩大对林业技术专门人才的要求。本文对新时代林业行业发展形势下高职林业专业《森林植物》课程设计作了初步研究。
1、1市场调研:自2014年开办高职院以来,林业技术专业一直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绩。2017年,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已经成功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学院就业办开展了毕业生实习信息反馈,同时派出大量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及对其它省高职院校林业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高专林业类专业毕业后的主要工作领域为林业及园林工程公司、自然保护区、林业局或林业站、林场、农业及环境保护部门、花木公司及苗圃等。高职林业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森林规划调查、森林培育与防火、森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林政法规的制订与实施、花卉及苗木培育、森林资源管理、森林与生态环境监测、森林病虫害防治等。这些工作要求具备的最基本职业能力是森林植物的识别和应用能力。
1、1、1行业背景分析
林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五大功能,是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更是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和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行业,肩负着优化生态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东历史上就是我国林业大省,也是林业产业强省。2013年以来,广东林业以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为主要抓手,不断优化森林资源和林业产业结构,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资源优化配置、布局合理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坚持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丰收”、生态立省与绿色发展相辅相成的之路。
随着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林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林业产业的区域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的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为我省林业发展的又一引擎。2016年11月 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规划中提出“2018年,珠三角9市全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群”的建设目标。广东省林业厅厅长陈俊光在肇庆召开的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群工作现场会首次提出,力争到2020年,把珠三角地區打造成为生态优美、环境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林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林业行业职业岗位,
根据两千多个职业咨询案例信息库的分析,都市林业类人才是10类紧缺专业人才之一,来自数字英才网(http://www.01hr.com)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3000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农林专业技术人员只有80.4万,仅占2.6%,我国农林业技术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我省目前也仅有1所林业高职院校,由此难以满足林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广东对林业各类型职业人才的年需求量逐年递增,而且目前在职的林业类人员逐年老化,存在职业能力低下,大量人员需要在职培训。
自2014年开办高职院以来,林业技术专业一直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绩。2017年,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已经成功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学院就业办开展了毕业生实习信息反馈,同时派出大量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及对其它省高职院校林业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高专林业类专业毕业后的主要工作领域为林业及园林工程公司、自然保护区、林业局或林业站、林场、农业及环境保护部门、花木公司及苗圃等。
1、2、高职林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林业企业、国有林场、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及花卉行业及相关企业对林业类技术人员的要求是:
①森林植物识别与应用能力。
②森林资源保护能力,珍稀森林植物种子苗木繁育能力。
③森林防火安全及森林调查能力,各类林产品多样化生产能力
④森林植物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绿化、养护管理能力。
⑤林业企业、国有林场、大型苗圃管理与营销能力。
⑥森林植物在森林城市建设中植物造景、园林设计、施工管理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面向珠江三角洲大中型林业生产企业、市县林业局、森林公园、花木公司、苗圃、自然保护区,从事林业生产、森林经营、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的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定位: 根据行业调研,并邀请林业行业专家对林业专业群进行专业论证和课程体系设置,从而对《森林植物》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进行梳理。最后确定该课程是高职林业技术、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农业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种苗生产和造林绿化、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自然保护区巡护与管理等岗位的支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识别森林植物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在广东“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和珠三角国家级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等技术技能。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热爱林业行业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植物资源的意识。
3、课程体系的构建(见图1):遵循“行业分析—专业定位—人才分级—就业岗位—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的构建思路。图1是森林植物课程体系构建的思维导图。
3、教学模式设计:下图是森林植物课程教学模式的思维导图。
图2:森林植物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与林业特点,按照“贴近生产、贴近季节、贴近大山”(三贴近)进行教学设计。采取单项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和生产性实训等多层次、多方面、多动态、渐进式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农)学结合”教学模式。具体是以植物形态学基础-分类学基础-植物识别-植物应用为教学主线,由单项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由校内到校外、由学校到企业、由学校到社会等环节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打造直接服务于广东“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和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的专业基础课,最终实现能胜任“种苗生产和造林绿化、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自然保护区巡护与管理”等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高职林业专业群学生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需求为宗旨,通过深入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林业行业企业、国有林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调研和典型任务分析,将岗位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职业能力要求,并汇总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任务与技能要求,形成林业行业职业岗位群。
根据职业岗位群与《森林植物》课程的关系,梳理出《森林植物》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养,并邀请林业行业专家进行指导,最终以“森林植物识别和应用”为能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森林植物》教学内容。(见下图)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与林业特点,按照“贴近生产、贴近季节、贴近大山”(三贴近)进行教学设计,采用“课程与基地融合、课堂与大山融合、课堂与服务融合”(三融合)进行综合实训,以生产季节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并结合广东地区森林植物(南方)的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遴选,突破南北方《森林植物》常规化教材内容,开创南方《森林植物》教学新内容,形成7个项目、11个子项目、19个任务,安排2个学期(1年)进行授课,让学习者接触到春夏秋冬“森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强化学习者的职业技能。教学内容的安排见下图。
5、教学方式与创新
5、1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翻转课堂+技能包+实践小组化+评价综合化等教学方式的创新。开发《森林植物》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深层网络资源,利于学习者开展随机自主学习。通过开展网络教学,将《森林植物》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实训录像、视频库等提供给学习者自主学习、复习和操作练习。提供在线互动、问题讨论、专题讲座等许多功能版块,实现所有教学资源“在线建设、在线展示、在线更新、在线使用”。
5、2教学创新:
5、2、1不断完善实训条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实训设施使用率,增开创新性、开放性及实用性的实训项目。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向产业基地延伸,紧密与产业需求对接,探索“教育+产业+基地+服务”模式。
进一步建成基本资源科学、完整、系统,拓展资源成熟、多样、交互,资源数量和类型冗余丰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便于相关专业教师自助搭建、自主选用的教学资源。每年更新和充实教学资源,特别是森林植物三维立体图片。增加网络习题库及标准化试题的量,开发广州地区或者校园的森林植物鉴定软件。针对现代学生的特点,利用新颖的课堂作为依托,发布与课程有关的案例,作业,测试题,行业新闻等,提高微课堂的使用比例。
5、2、2、产学研用创结合
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资源,通过邀请林农行业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聘请林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启动森林植物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项目、深度开发校企合作科研項目,共建优质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共创名师工作室等产学研用举措。可面向广东省林业、园林、园艺、农业生物等相关行业企业,为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提供资源服务。采用“课程与基地融合、课堂与大山融合、课堂与服务融合”(三融合),即走进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以大山为主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同时也服务于山林。
参考文献:
[1]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18-120.
[2]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54.
[3]刘传明.“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作者简介:
黄安(1965,01)男,汉族,江西宁都人,林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森林植物识别与应用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