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体系发展质量

2018年09月01日 14:15来源于:科学与财富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摘 要: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党中央于2015年开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十九大报告又强调,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以调结构、促升级、提质增效为目的,以解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补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短板为重点,以发展经济实体,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手段,深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结构性改革,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提质增效;推进;深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左右江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编号:17BJY101)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九大向世人明确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入总结前两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际,深刻分析认识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困难、问题和任务,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质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完成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深入总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特别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国民经济呈现了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新局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作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百色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发展新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实施“三中心两区一市”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得到提高,经济新业态不断产生,产品和服务更受消费者青睐,人民群众的收入大幅提高,扶贫脱贫实现历史性跨越,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二、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全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民生领域短板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那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改革认识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改革的目的是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现提质增效,满足人民需要。在认识上要正确理解,实践上正确实施,不能简单化和“一刀切”。

1.“三去”问题。由于生产和市场信息的非计划对接,区域性、动态性、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问题将长期存在。去产能、去库存不仅是压减已经过剩产品的产能,消化存量,更不能等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实施,而必须立足于市场调节,把着力点放在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创新上来,还要加强产品生产供给和市场消费需求的信息搜集和预测,动态调整结构,减少低端产品,增加中高端产品,有减有增。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要发展符合时代需要的中高端产品,淘汰低端产品,发展新兴产业。去杠杆,既要力求便捷服务于经济实体,又要防范金融风险发生。

2.降成本问题。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质量,是结构性调整而非总量性调节,着力点在于供给侧,因而减税降费决不能走以往通过扩大赤字、增发国债来支撑,而应实行削减政府支出与减税降费相联动,以政府支出规模的削减为企业降低税费负担腾挪空间,企业税费负担才能真正得到降低,改善资源配置格局才会产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补短板问题。事实上,各个地方、各个经济实体和各种产业的短板是不尽一致的。如基础实施、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民生方面的短板比较普遍,文明程度、制度安排、技术创新、市场监管等短板也相当突出,而从全国来看重点是西部和“三农”,从百色来看重点是北部五县和脱贫与投资。必须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狠抓落实,不能简单采取“和面”的做法。各级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补好民生建设和市场监管的短板,要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4.提质增效问题。就是要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促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现供给产品和服务提高质量,不仅适合而且契合市场需求(人民需要),从而增加效益。提质和增效,两者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增效是目的,提质是手段,增效要通过提质来实现,而不能采用其他非正常手段实现。

5.实体经济问题。人民需要的产品都是实体经济提供的,因此,经济建设要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资金要从股票、证券、期货、期权、房地产交易等虚拟经济领域向实体经济回归,根本改变“脱实向虚”状况。虽然虚拟经济的最終目的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但它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特征。因此,虚拟经济应以满足市场资源配置需要为适度,过度发展容易产生金融风险和泡沫经济,对“保稳定、保增长”不利,等等。

(二)理论指导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体系虽然已基本构建起来,但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对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体制机制相对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呼应、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相适应,需要在供给侧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与需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及其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方法等方面在理论上更加丰富化、系统化和通俗化,需要在“三去一降一补”和调结构、促升级、提质增效及制度供给等方面作出更多更有效的理论指导工作。

特别是对激活市场主体和生产要素、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制度供给方面的理论问题需要作出相应的深入研究,如计划经济时期的生猪生产实行“派一留一”派购政策,生猪生产长期供不应求,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四川省首先取消了生猪派购政策,结果生猪大量供应市场。这种制度供给及其适应环境值得研究并从中获得启发,无论是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制度、支持保护制度、投入保障制度、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创新创业制度、激励机制等都必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三)贯彻落实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过去两年的推进中发现一些矛盾和难题。一是执行偏差。各级政府和实施部门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及理论基础存在理解偏差,导致基层在推进落实中简单化、被动化,没有贯彻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二是行政化。一些领域过度依赖行政化措施,缺乏市场基础和制度基础,改革效果不理想甚至存在反复。三是重点不突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来推进改革,导致部分改革未能产生实效。四是无人实施。主要是一些农村地区劳动力基本外出务,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无人具体实施改革。五是生产标准化问题。工业生产标准化趋势虽然已经呈现,但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市场壁垒;主要问题是农业和服务业由于经营分散而粗放,生产和服务标准化任重道远。六是市场监督问题。产品生产标准化過程到产品进入市场消费的全过程监督和处置未形成常态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需求管理与调节,只有围绕市场需求确定生产供给,完善市场资源配置职能的体制机制,并以此推进新的经济政策制度出台与落实,才能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深化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强调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增强经济质量优势。我们要认真理解报告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实施“321”战略,深化各个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按照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围绕建设区域性现代生态农业中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持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土质优良的生态环境。运用现代生态理念和技术装备管理手段,发展和提升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各类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

1.发展绿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生态、有机、富硒、品质农业。农产品生产不仅要注重发展高效农业,更要注重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减少施用化肥农药,提高农业品质,减少低端产品生产,创造创新高端产品生产。家禽、生猪、牲口、鱼类生产禁用含有超标催长素饲料;水稻、玉米、小麦等五谷杂粮等食用消费品和牧草及青饲料植物都要向绿色、有机发展。如芒果的生产,不仅要做到要大得大要小得小、要圆得圆要方得方、要短得短要长得长,而且要做到甜香适度、色泽鲜艳、质量达标。有条件的地方和产品(如家禽和生猪等牲口生产、肉联、水果、茶叶、茶油等饮品食品加工等),应结合农业旅游将其生产加工流程做成观览体验产业,让需求方和消费者放心购买和食用。

2.调结构,做品牌。要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如田地使用由原来的种杂交稻到种有机稻和稻田养鱼,从从种蔬菜到种野菜,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品质和价值都得到提高。要推动科技创新、要素驱动、金融保险,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挖掘和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三品一标”,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

3.补好发展短板。要通过加大投入和扶持、土地整理、开发新业态、采用新品种、创新经营模式等办法,补好交通、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和扶贫脱贫的短板,补好水利与地力、产业与产品、良种与科技、龙头与品牌的短板。在制度供给上,要避免土地私有化并向适度集体经济方向发展。

(二)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围绕建设区域性铝制造业中心,发挥百色丰富的铝土矿资源优势,深化“三去一降一补”,以质量、创新、品牌和“工匠精神”振兴工业实体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发展。

1.优化“三铝”结构。以“铝二次创业”、建设国家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以“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为突破口,推进电源建设,稳定氧化铝产能,扩大电解铝产能,提高铝精深加工产能。通过完善铝配套产业,创新“产学研用”平台建设,加快精铝、高纯铝、铝合金以及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用铝、锻造铝轮毂等铝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提升加工水平,推动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铝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2.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施锰、铜、制糖、石化、建材、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推动传统工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淘汰落后铁合金产能,将煤炭产能转化为电能。

3.发展新兴工业产业。发展肉联、水果、油料、茶叶、竹木等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工业产业,发展实体经济,推动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

(三)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围绕建设区域性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中心,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1.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产业。充分利用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土质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优越条件及长寿品牌,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休闲旅游、特色医疗、疗养康复、康体活动、休闲体育、特色饮食等独特优势产业,培育“吃、住、行、游、购、娱、学、医、养”一体化的旅游康养产业集群,适应人民对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养老的需求。

2.发展新兴服务业。在原来发展商贸物流、人员流动运输服务、工农业生产服务、山水和红色旅游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边境旅游、水运货运、现代物流、对外贸易、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

3.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服务业,推动信用、交通、医养等数据库及信息和技术平台建设并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以“互联网+”为抓手,发展电子政务、网络教育、在线医疗、智慧养老以及金融、交通、餐饮等便民益民服务,催生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推进开放型城镇化建设

在城镇化建设上,要按照“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绿色节约、突出特色”的要求,以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统一规划建设为抓手加快城乡融合,力推智慧城市和开放城市建设。

1.推进城乡融合。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点加快推动右江河谷城乡实现空间、产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建设发展,把它建成全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南北两翼各县也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2.建设智慧城市。发挥互联网作用,运用越来越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在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县城所在地城市重视并着手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扩大辐射范围,推动“互联网+”发展。

3.建设开放城市。要充分发挥百色面向东盟和背靠大西南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各类合作产业园区和保税物流区,完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商贸物流集散体系,推动口岸提级升格,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构建大西南通边便捷大通道,把百色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内连大西南、紧密联系周边的重要开放门户城市,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4.建设文化城市。充分发挥红色、古色、民族文化优势,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动力,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为着眼点,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学习近平十九大报告,[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7-10-18 /doc-ifymyyxw3516456.shtml;刘元春.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http://ex.cssn.cn/zx/yw/201709/t20170915_3641256.shtml 2017-09-15.

[2]高培勇.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攻坚战,[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706/c40531-29386206.html 2017-07-06.

作者简介:王文亮(1957-),男,壮族,广西田林县人,中共百色市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区域经济。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结构性 经济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