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手机APP产业链分析-手机音乐广告和增值服务仍是主流 创新...
李一鸣
一.音色审美过程中的自然文化
在传统的文化自然观、哲学观中,都讲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之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因此在许多乐器制作材料的选择过程中,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材料一般选择生长在我们身边的竹子、芦苇等天然材料上,从西周时期,就有记载,对于乐器的“八音”分类中,除去“金”之外,其他的材料如石、土、丝、木、竹等材料都属于自然材料。天然材料的使用就意味着人类对于这些自然物品属性的保留和尊重,这些材料自身都带有着十分多样的独特性。例如,在二胡、板胡等胡琴类的乐器制作过程中,选用的材料大部分为红木、紫檀木、竹等,选择不同的天然燃材料能够直接决定乐器之间的音色差别。二胡主要描绘南国温婉缠绵的风情,京胡描绘的是北方高昂的激情。而西方国家常用提琴中的大提琴、小提琴以及低音、被低音提起,他们都选择了同样的材料,在音色方面,他们的材质并没有很大的本质性差异。而他们之间低音、高音、明亮、浑厚的差异主要来至于提琴的大小不同,即共鸣箱的大小不同。在音色赏析的过程中,不能忘记自然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声乐演唱中的审美心理过程分析
(一)声乐演唱中审美心理以审美感知为基础
审美感知是当主体的听觉、视觉等神经系统受到刺激,会对其进行认知加工,而形成对刺激事物的整体知觉印象。声乐演唱者在演唱音乐作品时的表现力与审美个体的情绪体验之间互相作用,会产生一种同构感应,这就是声乐演唱者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具有主观情感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感知结果也会因人而异。声乐作品首先以乐谱的形式展现于演唱者的视觉之中,演唱者将自身的音乐乐器的结构、自身情感相结合,头脑中形成对于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形象,并通过专业的演唱技巧,是声乐演唱的二度艺术加工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富有感情化。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审美感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声乐演唱活动本身所体现的审美过程,还有一部分是声乐演唱过程所引发的审美活动。知觉、感觉伴随着审美活动产生,并对审美进行塑造,从而形成新的审美体验。
(二)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辅助审美心理的开展
审美想象是音乐审美的较为高级的阶段,经过审美主体的加工创造会形成新的审美形象,并升华到对美感的体验。审美想象离不开创造力,丰富的创造力会提升审美想象的高度。演唱者通过审美想象,可以将艺术形象进行重新整合,挖掘出更多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从而把审美对象表现的更鲜活、更生动、更具有生命力,使作品表演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听众的审美体验也会更加强烈。
(三)审美理解提升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
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的第三个要素,审美理解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审美想象,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内涵及象征意义等内部联系形成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心理活动。审美理解的程度决定着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将单纯的艺术欣赏上升到更高级别的审美活动,对人在声乐演唱中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进一步的激发声乐演唱者和聆听真的审美想象。
(四)音乐审美心理的高级体验是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人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所最求的一种高级心理体验,是人对音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审美客体是否符合自己对美的需要,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这种体验就是审美情感,意思是及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态度及体验是怎样的。成功的声乐演唱,是演唱者对抽象的音响符号组成的音乐作品的形象化阐释,向听众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演唱者演唱时的感情流露也是与作品之间产生共鸣时的体现,这种共鸣,需要演唱者在感情上对乐曲的音响符号的抽象概括和乐曲阐释之间进行调节,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更深刻的审美性。所以,审美情感是在审美感知、想象和理解的一系列作用下产生的更高级别,更具有主体差异的心理审美享受。
三、审美心理调控下的声乐演唱实践
(一)审美直觉美感对声乐演唱者的心理制约
声乐演唱者在进行艺术表演时,作品与演唱者之间会有一种互动,作品会带给演唱者感官上的冲击,使演唱者产生一种短暂、迅速的审美体验,引发演唱者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是比较直接、浅表的直觉性美感体验。当演唱者面对声乐作品时,不需要思考,就会直接产生一种美感体验,这种体验也会随着视线离开声乐作品后消失或者發生变化。
(二)音乐形象美感对声乐演唱者的心理制约
音乐作品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审美形象,都是对某中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化而创造的抽象形象。声乐作品演唱者在进行作品演绎时,首先需要熟悉了解作品本身,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领悟,因其对作品的认同和欣赏。这个过程中演唱者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的心理体验,这种美感体验会反过来作用于演唱者,使其内心对于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生动的演绎,从而创造出更鲜活、更符合作品主题的艺术形象,使观众从演奏者的情绪流露中感受到作品的深刻内涵,带给观众更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理性美感对声乐演唱者的心理制约
音乐作品中蕴含着创作者的深厚情感,是创作者情感的符号化体现。这种情感通过演唱者的演绎,首先会带给观众感官上的冲击,引发观众的感性理解。随着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情绪的渲染,观众会逐渐透过演唱,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到关于演唱作品的理性美感。对演唱者来说,对于音乐作品理性美感的体验是在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评价等高级审美认知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演唱者通过理性美感的调节可以再声乐演唱中更自由的发挥想象,塑造出更生活,更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关于音乐审美的特殊的美感体验。
总之,音色分析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活动,我们必须要清晰的意识到,音色虽然只是参与影响运动的要素之一,但是却不能单一的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创作者在表演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基本的审美法则,协同其他的音乐手段,演奏出更加有没得音乐篇章。
参考文献:
[1]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J].音乐学,2016,03:170-171.
[2]刘晓楠.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中的器乐模仿和演奏特色研究-以《梅花三弄》和《百鸟朝凤》为例[J].音乐与舞蹈学,2016,17:8-9.
[3]张宇.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的审美想象及情感表达探析[J].黄河之声,2016,20:109.
[4]张元军.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5,02:155-156.
[5]覃越: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课堂素质的探析[J].黄河之声,2013(1)。
[6]杨敬娟:浅析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