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技法与音乐呈现效果

2018年06月02日 10:01来源于:科学与财富

琵琶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

雎焱斐

摘 要: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琵琶在我国已经流传有两千多年,历经几度兴衰,如今展现出了更大的活力,其音乐作品也越来越丰富。琵琶的音域很广,表现力极强,可演奏古风曲调,也可以演绎时代乐章。"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历来就与军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侧重点是琵琶的演奏技巧与音乐呈现效果,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需要高超的技巧以及多变的技法作为基础,加之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从而呈现出完整的音乐效果,并凭借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琵琶;演奏技法;文曲武曲;《狼牙山五壮士》

引言

琵琶属于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音域较广,音乐表现力极强,在演奏技法上就有数百种,所展现的音乐效果也大有不同。

本文主要探究琵琶的演奏技法与音乐呈现效果,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就有上百篇,如赵正巍的《关于解放后琵琶技法创新的必然性及运用的合理分析》一文,是研究琵琶技法的继承创新的必要性;王云飞的《琵琶演奏技法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这篇文章,主要研究具体演奏技法的运用。以《狼牙山五壮士》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体分析探究演奏技法和音乐呈现效果,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典型作品的研究论文也颇多,例如林乐章的《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究》一文,主要深入探究了《狼牙山五壮士》整个乐曲,由于《狼牙山五壮士》属于琵琶武曲风格,并运用的传统武曲的演奏技法,翻阅了林一娜的《传统琵琶乐曲“文曲”与“武曲”比较探究》的这篇文章,对琵琶不同风格的作品的技法运用有了一定了解。以上文章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多侧重于技法运用与拓展,缺少对结合乐曲后所呈现出的音乐效果的深刻探究。本文主要通过对琵琶技法的发展、琵琶具体技法的音乐呈现效果、具体乐曲《狼牙山五壮士》一曲的技法、琵琶演奏技法与音乐呈现效果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刻分析研究,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第一章 琵琶的继承与发展

一、琵琶的演化历史

东汉刘熙书中所云“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所谓琵琶即“批把”,右手向前拨为“批”,向后拨为“把”,拟声象声词命名之。

琵琶最早分为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

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代腓尼基人的“乌德琴”由中亚传入我国,与我国的直项琵琶交融后产生,称为“胡琵琶”。大约南北朝时期,曲项琵琶传入中国。

琵琶发展的高峰始于南北朝,在唐代走向鼎盛,后逐渐衰弱。

南北朝时期,史料《北史》中记载着当时家中奴仆都会弹琵琶,在《颜式家训》中也说到“以学鲜卑语和弹琵琶为应世之本领”,史书中可体现出琵琶在当时的地位,就如同当今的一项特长一样,并无二致。

发展到唐代,燕乐兴起,作为主奏乐器之一的琵琶随之得以盛行。唐代盛世,无论阶级高低,自上而下的民众皆以会抚琵琶为荣。曾记有“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鲫鱼”,可见琵琶在唐代盛行之况,流传甚广。唐代诗人白居易一首脍炙人口的《琵琶行》至今盛传,文中绘声绘色形象描述演奏琵琶曲时的意境之美。由上述记载可见,琵琶在唐代的发展走向鼎盛繁荣。

随着历史发展变迁,琵琶也久经岁月洗礼演变,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音乐特色的古典乐器。当今琵琶是一种能古能今,能中能西,能文能武,能雅能俗的乐器,继承并发展了传统音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二、琵琶的技法运用

琵琶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它的音色清脆而不失细腻,柔美而不失坚韧,音乐表现力极强,呈现效果丰富,双手演奏技法多达上百余种。

(一)扫、拂

扫、拂属于右手技法,通常指同时震动四根弦,它可以演奏单个,多个以及扫拂滚,可以弱奏,也可以强奏,音乐呈现张力极大。演奏时,同时拨动四根弦的四个音,形成柱式和弦,加上表演者的表情符号,从而表现出乐曲中所描述的音乐内容及音乐效果。扫、拂技法一般营造出紧张、磅礴、雄壮的音乐氛围。

(二)轮指

轮指属于右手技法,通常指五指交替触弦发声完成,可分为半轮、轮指等。半轮是指四指按照先后顺序一次性触弦快速发声的四个音,常用作装饰音,音效有顿挫感,颗粒分明。长轮轮指是循环轮奏,不断重复来完成,常表达婉转,悠扬,连绵不绝,具有歌唱性的情境,达到循环往复的长音效果。

(三)滚奏

滚奏属于右手技法,通常指将“弹”和“挑”两个独立的音连续弹奏完成,演奏空间比较大,对弹拨琴弦也没有具体特定要求,可以滚奏一根弦或多根弦,可以弱奏,可以强奏,将独立的“点”串成连续的“线”。在演奏方式和音乐呈现效果上,可以根据乐曲所需要的情感来演绎传达,多用于演奏一些特定气氛的音乐片段。

(四)吟、揉

吟、揉属于左手技法,是琵琶演奏技法“行腔作韵”的一种,一般作为装饰音,起修饰作用,圆润音色,音高差别通常在三度以内,从而形成音波。吟、揉的幅度及速度不同,表达的意境也不相同。小二度以内,幅度较小,速度适中,音乐效果柔美,表达一种安静,轻松的心情,速度较快,音乐效果有倾向性,将音乐走向推向高潮,带动情绪;大于小二度,速度适中,呈现效果舒缓,幅度较大,速度较快,音乐效果刚烈,富有律动感,一般有一定节奏型。

(五)泛音

泛音属于左手技法,分有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每根弦可根据泛音列形成多个泛音,通常位置在音高八度 、十二度、十五度 、十七度。可以单音,也可以多个。当四根弦依次发声完成,形成琶音,这种演奏技法非常独特,很多乐器都难以达到。泛音音色清澈,空灵,触弦时如“蜻蜓点水”一般,,呈现灵动,明亮的情境。

三、琵琶的“文曲”“武曲”

传统琵琶曲一般分为文曲与武曲,其乐曲的情感表达和风格内容表现方式不同。

琵琶文曲曲风优美,音韵动人,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灵巧生动地表达出曲中的思想感情,极具阴柔之美,谱写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令人神往,文曲的演奏技法包括推、拉、吟、揉、擞、打、 带、轮指、泛音等,音色得到细腻的处理,虚实结合,表达作者内心世界与情感。

琵琶武曲曲风气势恢宏,庄严雄伟,具有历史性、写实性和叙事性,曲式结构通常会采用章回小说形式以及戏剧在不同幕场中对故事进行连续叙述的方法来讲述乐曲展现的故事情节。通过演奏者绘声绘色、有起有落的演绎,来叙述戏剧性的内容,极具阳刚之美,震撼人心,演奏技法常用扫弦、快夹扫、煞音、绞弦、推并双弦、拍、提、长轮等,音色刚劲有力,武曲文弹,乐曲富有张力,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表达壮烈的场面。

第二章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曲式及技法分析

一、乐曲背景介绍

《狼牙山五壮士》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吕绍恩先生根据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秋冀西山区易水河畔狼牙山阻击战的故事而创作。作品意味隽永的音乐化的讲述了八路军某团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在敌寇疯狂地向我军发动进攻时,为了使我军主力部队和群众摆脱敌人,在狼牙山棋盘坨上与数百名轮番进攻的敌寇血战了整整一天,完成了阻击任务的故事。

二、乐曲曲式结构

本曲结构采用传统武套曲和西洋奏鸣曲式相结合的手法,配用了较多的西洋和弦,增强了和声色彩,有着独奏化的乐队效果。

乐曲结构分为引子、呈式部、插部1、展开部、插部2、再现部、尾声。

引子(1—30小节)A音角调式,1—4小节有贯穿全曲的主导动机,主调音调在琵琶的中低音区反复出现,描写了阻击战前的场面,渲染的悲壮的氛围。

呈式部(31—80小节)A音徵调式,其中主部主题(31—62小节)节奏型用了附点音符和三连音,增强了律动感;副部主题(63—80小节)宽广的节奏,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出了五名壮士的英雄气概。

插部1(81—109小节)采用日本式调式,曲首E大调即转为e小调,固定模式的节奏型,不协和和弦和三连音,将日军侵略成性的凶残本性形象的描绘出来。

展开部(110—205小节)频繁的转调,呈现敌我激烈战争的场面,冲突的增强,紧张的音乐气氛不断推进,将乐曲推向高潮。第199—204小节,突出了五壮士顽强抵抗,宁死不屈的悲壮气概

插部2(206—213小节)C角调式,在琵琶低音区奏出沉痛的心情。

再现部(214—230小节)又回到A徵调式,体现奏鸣原则。使用琵琶高音区音色,歌颂五壮士壮烈牺牲及人们对他们的深切悼念。

尾声(231—256小节)运用了主部第63小节材料,并在辉煌中结束全曲。

三、《狼牙山五壮士》曲谱技法分析

该乐曲使用了传统的武曲琵琶技法扫弦、快夹扫、长轮等技法,还引荐了大提琴的左手大拇指按音技法,运用到了和声按弦,丰富了音乐呈现效果,扩大了音乐的张力,富有艺术感染力。

(一)引子

引子部分从沉重壮烈的号角声中预示战斗将要展开,速度由中速稍慢、慢起渐快、快起渐慢、最后回到原速,情绪基调悲壮深沉。此部分旋律反复在低音区徘徊,突出了战争开始前的紧张的氛围,暗示了故事悲剧性的结局。

第1—2小節(如图一所示),演奏技法运用扫拂轮,坚定有力,和声采用四部和声和弦长音,每个轮指强音强奏,均衡四根弦的力度把握,从而达到预示悲壮情节的音乐效果。

第3—4小节(如图二所示),使用切分音,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在前十六音符上做了重音处理,为后边突弱扫拂滚做了铺垫,与前两小节的扫拂轮形成对比,显出短促有力的特点。在演奏过程中,要把音量,速度,力度这三个因素掌握好,由sfp到sfz,将音乐的气势展现出来,促成悲壮,低沉的开场来亮相。

第5—12小节(如图三所示),演奏技法运用轮指,从第4小节的sfz强度直接接pp突弱,使情绪富有紧张感,以轮指的颗粒型,五指轮音的饱和感模拟回声感音质,使听众有一种隐约的紧张神秘的感受。

第13—14小节(如图四所示),右手技法用的是扫轮,左手运用了四部和声和弦按音的技法,使音色做到丰富饱满,具有号召感。在琵琶传统的扫弦音响上创新,丰富听觉效果,添加画面色彩,把单调的扫弦音效修饰的更加饱满,弥补了琵琶技法上音效单一的不足。

第27—30小节(如图五所示),速度快起渐慢,较为自由,以双音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开始,为下面悲伤的情绪做铺垫,在音乐的张力上留有最大空间,紧接着采用了单音“弹”的技法,力度均匀,音色干净,然后使用了轮指技法,由单音轮到四根弦轮音,力度变化是p—ff—sfp—ff—p,把哭泣的声音展现的扣人心弦,得到了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

(二)呈式部

这部分以军号音效拉开序幕,分为两个主题叙述。主部主题选用了《新四军军歌》素材,速度较快,曲风明朗,以单音“弹”和多声部“轮音”技法为主,并运用了附点与三连音节奏型交替出现,增加节奏动感;副部主题豪迈,旋律宽广,速度为广板,以多声部“滚奏”和“轮指”为主,在力度上做出变化,展现出新四军的士气凛然和五壮士的威武雄壮的英雄气魄,

1.主部主题

第31—36小节(如图六所示),把单音“弹”和双声部“轮指”的演奏技法结合,重复三次,力度变化为mf—pp—mf—pp,从而来模拟军号号角的音效,刻画出新四军整装待发的士气。单音“弹”的力度较强,干净利落,双音“轮指”采用纯五度和谐音程关系,更加形象的达到军号音响效果。

第37—60小节(如图七所示),附点和三连音节奏型的交替使用,形成对比,增加乐曲律动。从附点节奏型特点,两个音的强弱对比变化,右手使用“弹”的技法,使得音色坚定有力;三连音的均值分布,触弦力点集中有力,凸显人物坚韧刚强的形象。此处曲风具有行进感,生动的塑造了新四军行军时的形象特色。

2. 副部主题

第63—72小节(如图八所示),大量使用“扫拂滚”的演奏技法,形成多个柱式和弦在低音区进行,具有交响的音乐效果,呈现出宽广、豪迈的音乐气质,表现了新四军在山林间神出鬼没,智斗敌人的情境。

(三)插部1

插部1部分(如图九所示),节奏型主要有附点及三连音,速度为快板,节奏机械而准确,右手多运用“弹”、“挑”、“扫”等技法,其中“弹”主要是“单弹”,拟声出加有弱音处理后的小号音效,音色暗淡无味,描写出日军的负面灰暗的形象。接着附点节奏型的连续使用,和有层次性的从但声部到多声部的进行,巧妙地用“弹”、“双弹”、“扫”的演奏技法递进,来丰富音响效果,从而体现敌人鬼鬼祟祟、狡猾奸诈的本质特征。

(四)展开部

展开部进入全曲高潮,速度更快,情绪更加果断有力,继承了传统武曲演奏技法“扫拂”、“双弹”、“长轮”等,还创新了左手按音的模式,加上大指按音,达到和弦的演奏效果,多种技法的运用下,来描述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场面,以及日军侵略的形象。

第110—113小节(如图十所示),附点节奏型,右手用扫弦技法,在演奏过程中要过弦速度快,力度集中,强而不暴,来讲述我军与敌军斗争的画面。

第186—196小节(如图十一所示),运用夹扫技法,以“扫—挑—弹—扫—挑—弹—扫—挑”的演奏技法模型,进行十小节连续弹奏,力度由弱起渐强,扫弦处为重音,描绘出五壮士弹尽粮绝之际的顽强抵抗,体现了五壮士的英雄形象。

第203—204小节(如图十二所示),用带有节奏型的扫拂递进至扫拂滚,力度变化曲线是fff—sfp—ff—f—p,速度快起渐慢,最后以长轮结尾,此处作曲家把音乐旋律与节奏巧妙结合,写出五壮士不畏强敌的激战后,纵身跳崖,人们对他们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的赞扬和缅怀,达到演奏者与听众在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五)插部2

插部2(如图十三所示),这一部分属于慢板,使用滚奏技法,音色在低音区,旋律低沉,忧伤。此处情感表达要极为深刻,所谓武曲文弹的点睛之处,滚奏技法的运用,可以做到有呼吸的歌唱,左手可以配合“吟弦”技法,使音乐似断非断,犹如人们在抽噎,体现人们内心的极大痛苦,对英雄烈士的哀悼肃穆之情。

(六)再现部

再现部分(如图十四所示),运用了长轮技法,音色饱满,情感细腻,突出了音乐形象,着重于音乐表现。演奏过程中要注意轮指技法的使用技巧,对轮速、音色、力度等因素的把握,抑扬顿挫,给音乐富有表情,进而表达出人们内心将悲痛之情转化为怀念。

图十四

(七)尾声

尾声部分(如图十五所示),再次将乐曲推向高潮,运用的大量的扫拂技法,力度强,四根弦的柱式和弦进行,具有交响乐队的音乐效果,给人们在听觉上带来极大的满足。演奏时要注意连贯性,力度均匀,果断干净,演奏出宽广、庄严、雄伟的气势,表达出新四军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英雄气质,最后以“扫拂扫”结尾,在壮烈高亢的情绪中落下帷幕。

第三章:演奏技法与音乐呈现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壯士》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政治性的器乐作品。从内容上讲,展现了革命战士不屈不挠,争取自由,斗志昂扬,向往美好的未来的精神,富有战斗情怀,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政治思想潮流;从音乐效果来看,充满力量,震撼人心,生动传神,符合群众的艺术审美基本要求,从而得到充分全面的推广。一个军旅题材音乐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作曲家对军队与国家的热爱,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政治器乐作品一直是创作的难点,其创作技术难,作品构思难,而且缺乏具有创作该类作品才能的作曲家。可见,《狼牙山五壮士》在政治上和音乐上技术含金量都很高的器乐作品。其作曲者运用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和对传统乐曲结构上的继承与发展,来赞美、歌颂并悼念五位英雄及其壮烈的事迹。作为琵琶独奏曲,乐曲以叙事曲的形式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采用传统琵琶武套曲的表现手法,以民族的五声音阶调式排列为基础,结合西洋大小调式的作曲手法,同时加入新的琵琶演奏技法,增加音乐效果,达到了以乐叙事、以乐抒情的目的,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因而每一个作品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且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当代的表演者在演奏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作品时,会受到其置身其中的时代的感染,用当代的眼光理解历史背景,将历史性与时代意义协调统一。在忠于原作的历史背景下,由于个人的美学观念千差万别,从而实际演奏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强调历史背景或是强调时代意义,所呈现的音乐效果都会大不一样,忠于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风格,把演奏者个人的理解和创造融入音乐之中,使得音乐作品赋有生命力,音乐呈现效果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美学十分讲究技法运用,就琵琶方面来讲,左手的推、拉、吟、揉、擞、打、 带等,右手的弹、挑、扫弦、快夹扫、煞音、绞弦、推并双弦、拍、提、长轮等技法,在表演时都有较高要求,双手的默契配合与对音色的处理都是支撑一首完美琵琶曲的重要基础。优秀的音乐作品,需要表演者把高超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将作品的情感内涵和精神意义展现出来,并且加上自己的理解感受,使教育意义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从某种角度来讲,对音乐作品的呈现要有一定的悟性,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要以道驭技,提倡“音乐匠人”精神,演奏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不能只做音乐匠人,有技无道,所以要把感知、联想、情感、认知等类似的因素交汇相融,从而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提出:“每位音乐家在奏乐前,皆须从三个方面进行构思——用什么样情感去宣扬什么样理念;用什么样音响去抒发什么样情感;用什么样技法制造什么样音响”,以及 “技差,而无情理,为劣之劣者;技佳,而无情理,为匠之劣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技术又是以副之,为优之优者。”

结论

本文根据对琵琶技法与音乐呈现效果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琵琶音域较广,音乐表现性强,左右手技法繁多,文曲武曲的技法使用也不一样,阐释的意境和曲意都各不相同,琵琶的演奏技法的不同,所呈现的音乐效果也不同。

二、琵琶的技法在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的细腻处理,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武曲的演奏技法,在对技法的处理不同,所呈现的音乐效果不同,从而表达出情感线条。

三、在演奏者演绎乐曲时,对作品的理解、技法的运用、情感的处理等因素,都会影响乐曲最后的呈现效果。好的作品要将情感融入曲中,以情动人,技法辅之,达到理想的音乐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云飞. 琵琶演奏技法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 艺术教育, 2016(9):260-261.

[2]朱黎光. 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与武曲探微[J]. 四川戏剧, 2009(1):111-112.

[3]吕绍思. 狼牙山五壮士[J]. 音乐创作, 2015(10):2-9.

[4]林乐章.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究[D]. 天津音乐学院, 2012.

[5]蔡一娜. 传统琵琶乐曲“文曲”与“武曲”比较探索[D]. 贵州师范大学, 2015.

[6]王惠. 论琵琶武曲[J].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5(8):195-195.

[7]安荟颖. 浅谈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演奏技巧与语言特点[J]. 青春岁月, 2015(6).

[8]谢姗. 浅谈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的艺术表现[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1(4):34-36.

[9]林寅之, 衍池. 为抗战名曲作者立传——记吕绍恩家国情结的创作一生[J]. 人民音乐, 2015(12).

[10]田甜. 琵琶演奏技法衍展[J]. 乐府新声, 2016, 34(3):237-240.

[11] 葛美琳, 贾艺. 试论琵琶武曲的形态与特征[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6(5):110-112.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技法 琵琶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