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驾驶人后续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18年05月26日 08:52来源于:科学与财富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建华一行到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调研

李少蓉 蒋佳娉 吴红荘

摘 要:目前,驾驶人后续教育对象的适用范围仅针对于出现交通违法行为、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人,教育形式局限于对其进行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的相关教育。为降低交通事故频发率,提高驾驶人综合素质,应顺应社会发展改变相对落后的驾驶人后续教育模式,探讨驾驶人后续教育基本理念,从提高机动车驾驶人驾驶适性标准、建立交通事故体验基地等方面入手,完善驾驶人后续教育的长效机制,为交通管理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交通;后续教育;驾驶人;制度

随着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我国道路交通环境日渐复杂,与之伴生的是十分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工作形势和任务要求已经不能与之适应,特别是驾驶人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已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求,后续教育作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基石的功能亟待提升。据调查,驾驶人培训机构在教学员驾驶、停车等操作时,主要是为了应对通过驾驶证考试,很少做到教育他们如何处理复杂或突发的交通问题,更不会灌输交通文明礼让精神,这也导致初拿驾照者频频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对驾驶人进行后续教育,实现安全驾驶意识、教育方式手段、组织管理措施的全面灌输,将从源头竭力遏制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

一、湖南省驾驶人后续教育现状概括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趋势,湖南省机动车驾驶人数量也同步迅速增长。根据公安部数据统计,2017年湖南省机动车驾驶人超过1000万人,长沙汽车保有量已超200万辆。据相关研究统计,目前我国驾驶人交通违法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占所有交通事故的90.5%以上。其中,对驾校培训不重视、对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驾驶心理素质差是造成各类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目前,湖南省驾驶人后续教育对象的适用范围仅针对于出现交通违法行为、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人,由交通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的相关教育,教育形式重点着落于制度理论学习和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但其中部分后续教育流于形式,如“五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宣传工作,该类教育形式的持续警示效果甚微,难以在驾驶人的本质思想上产生“一鞭一条痕”的实际影响。其他驾驶人后续教育与培训多以单一教育理念和模式存在,根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交管部门将对重点驾驶人进行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和相关法律常识的学习,车管所多以视频观看为教育方法,监督力度较低,难以引起驾驶人对后续教育的重视,无法准确客观地评估自身安全驾驶能力。

二、驾驶人后续教育现状问题分析

目前湖南省驾驶人后续教育存在管理体系欠缺、教育流于形式、效果甚微等问题,有因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城市化进程导致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激增的宏观形势上的原因,也跟城市交通管理体系、管理方式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一)缺乏驾驶人后续教育的法律依据

2011年3月交通运输部制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印发了《道路运输驾驶员继续管理办法》的通知。该办法针对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和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提出了详细的继续教育规定,但不适用于占比较大的其他驾驶人。长期以来,各级管理部门都会强调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但在驾驶人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多运用行政手段,对驾驶人后续教育领域的立法问题不重视,对其总体需求和协调问题研究不够;此外,驾驶人后续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十分有限,立法力量严重不足。虽然省内各地的交管部门相继建立了处罚教育科、宣传教育科、法制科等科室,但警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繁重的驾驶人后续教育立法工作需要。同时又因省内各地交通管理部门对后续教育的理解不同,把握的尺度也相差很大,对后续教育管理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后续教育执行困难。

(二)后续教育受限因素多

1.教育警力有限。根据调查走访长沙市交警支队、浏阳市交警大队、邵阳市交警大队,笔者了解到驾驶人后续教育主要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警察和车辆管理所对其进行教育学习和考试,但警力有限,投入到驾驶人后续教育的力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驾驶人后续教育学习不够灵活、便捷,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难以实现。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主管部门在开展后续教育时,难以得到驾驶人后续教育专家的理论支撑,其直接影响了后续教育质量。

3.社会关注度不足。因驾驶人后续教育的研究成果少、驾驶人数量激增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社会群体对驾驶人后续教育关注不足,后续教育现状的了解程度甚少,更有甚者不愿积极主动配合管理部门的工作,导致后续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交通管理部门正常有序工作。

(三)实践性教育投资力度不足

实践性教育主要通过模拟交通事故过程中驾驶人的实际操作与事故后果,在驾驶人心底形成最直观的感受,以改变其忽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随意驾驶的无所谓心理,起到警醒作用的同时,提升驾驶人驾驶技能及综合能力。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车辆管理所对驾驶人的后续教育形式主要是从驾驶人思想意识方面入手,观看交通事故案例宣传片和法制教育学习,缺乏理论实践,投入力度不足,难以提高驾驶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交通环境的判断能力,此为后续教育系统中较为突出的短板。

三、关于驾驶人后续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驾驶人后续教育法律法规

驾驶人后续教育的发展既需要政策指引、改革推动,也需要法制保驾护航。建立驾驶人后续教育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将不断适应呈几何、爆炸式增长的城市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发展,提高驾驶人安全文明交通素养,同时为交通管理部门执法执勤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适当解决目前驾驶人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驾驶人后续教育法律法规制度体,一是明确驾驶人后续教育主体范围及其权利义务;二是明确驾驶人后续教育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三是明确驾驶人后续教育信息的界定和全过程管理要求;四是明确各类驾驶人教育信息平臺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五是明确驾驶人后续教育发展方向及监管措施;六是明确驾驶人后续教育中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七是明确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导向作用。通过健全驾驶人后续教育法律法规,促进驾驶人后续教育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理顺、改善和稳定人、车、路、环境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整个道路交通的效率和文明程度。

(二)建立驾驶人后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为将后续教育普及社会各个层面的驾驶人,管理部门可建立健全后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交管12123”、“驾考宝典”、“元贝驾考”等移动端APP相合作,搭建后续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发布后续教育学习指南。同时根据机动车驾驶人岗位、类别和层次的差异,注重针对性学习教育方式,推荐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后续教育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具备与后续教育目的、任务相适应的场地、设施和教育工作者等;应认真贯彻落实驾驶人后续教育的教学计划,向社会公开驾驶人后续教育的内容、范围、方式、收费项目及标准等情况,建立个人学习档案,根据考试考核结果如实出具机动车驾驶人参加后续教育的证明。后续教育机构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透明度高、监督性强的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的后续教育网络,为广大驾驶人更新交通安全知识结构、提高交通事故预防能力素质。

(三)增设预防性后续教育培训课程

交通事故发生的高频性主要由于其不可预防和预测的交通特性造成的,所以提高预防能力,就相当于变相地提高事故发生的可预性、可测性、可防性,以此减少驾驶员操作失误率。预防性驾驶教育主要通过预防形式有效地对驾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测,在驾驶人驾驶习惯中形成较为系统的应急反应机制,从而在危机时刻做出正确的应急措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减弱交通事故中因采取错误应急行为而造成的损害程度。

预防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不利于安全驾驶的动作、生理行为等内容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归纳,帮助驾驶人全面了解自身的生理缺陷,以便于对驾驶姿势和驾驶态度进行及时调整。培训机构通过对驾驶人的心理和身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摒弃驾驶人习惯性错误操作和改善老旧的固定驾驶理解能力,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在保证道路畅通的同时提高道路的使用价值。

(四)普及机动车驾驶人驾驶适性检測

驾驶适应性是驾驶安全和有效驾驶的必备能力和品质。统计资料表明,由驾驶人引起的事故达71.2%以上,专家提出的事故倾向性理论解释为某些驾驶人由于具有某些个性特征,因而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专家对机动车驾驶人驾驶适性开展过系列研究,在日本、波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一套驾驶适应性测试方法和相应的指标和标准,对不合格驾驶员进行筛选。目前我国未广泛普及机动车驾驶人驾驶适性检测,特别是中小型客车驾驶人。传统的驾驶人考核制度侧重在生理指标、操作技能、交通规则等方面,忽视了对非常重要的应急心理素质的考察,如对驾驶人的危险度感受性、心理现象等几乎没有考虑,并且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和标准的指标体系,这不利于事故导向的筛选,易藏下交通安全隐患。

驾驶适性检测是一项科学规范的系统,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驾车人的心理因素。对机动车驾驶人的心理检测内容可分为个性倾向、心理特性、动机、性格、知觉、意识、思维、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对机动车驾驶人动态心理过程的把握,可以对其心理素质、生理适性有比较科学、客观、精准的了解,做出驾驶适性评估报告,引导机动车驾驶员调整自身,过滤掉不符合适性标准的准驾驶人,减弱驾驶人在交通意外事故中的影响程度,从源头控制交通伤害的发生。从长远来看,推行机动车驾驶人适性检测必将全面提高驾驶人的整体素质,将安全教育从静态宣传拓展到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动态管理,使驾驶员的后续教育管理更上一层楼。

(五)建立交通事故体验基地

因现有警力分配不均、交警职责范围过广等问题,驾驶人后续教育管理效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可模拟交通事故引起驾驶人心理共鸣来增强教育效果。广东佛山、江苏无锡、重庆等地均已建设类似的交通安全体验基地,给予广大市民体验安全驾驶模拟训练教育装置等设备的机会,教育反响热烈。湖南省目前暂未设立一定规格的交通事故体验基地,建议由政府牵头借助广泛社会力量,配合交管部门筹建交通事故体验基地,调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后续教育宣传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后续教育长效机制,使后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体验基地可划分案例重现区、事故体验区、应急训练区等区域,分别体验具有强烈针对性的项目。案例重现区将以直观的图文、视频影片、故事讲述等形式,给予体验者强烈的感性冲击,将其迅速带入交通事故体验的氛围,为整个体验区的设置做好铺垫;事故体验区则利用VR虚拟技术、4D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使体验者亲身经历交通事故可能带来的惨烈现场,让驾驶人重新审视自身驾驶习惯是否符合安全文明驾驶理念,这是体验基地的核心所在;应急训练区通过模拟事故现场,体验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交通事故时应采取的常见急救措施、安全处置措施和模拟事故快处快赔流程等方式,增强驾驶人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安全意识,这是体验基地的落脚点。此外还可借助交通事故体验基地,对驾驶人及非驾驶人进行不同体制教育措施,可将事故体验基地开放时间分为服务性对外开放和惩罚教育结合性对外开放两类。对有意愿主动参与基地交通体验、积极提升自身驾驶能力的驾驶人,采取不收费或降低收费方式,鼓励人民群众参与交通驾驶训练,提升预防性驾驶能力;对触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驾驶人进行一定程度费用的收取,并强制采取监督学习方式,以将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深入贯彻到驾驶人后续教育管理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驾驶员继续管理办法[Z].2011-3-18.

[2]郭联师.关于交通安全驾驶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2(5):292.

[3]张爱红,常宇,李帅佶.基于多媒体技术的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系统[J].交通信息与安全学报,2013(2):64-68.

[4]吴淑华.防御性驾驶教育与培训问题浅析[J].赤子,2014(3):398.

[5]华商报.驾驶适性检测表明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开车[EB/OL].http://m.sohu.com/n/250692355/?v=3&_trans_=000014_baidu_ss,2017-06-21.

[6]巴州和静交警.2017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3.04亿 驾驶人数量超3.71亿[EB/OL].http://m.sohu.com/a/156687409_747440?strategyid=00014,2017-07-12.

作者简介:

李少蓉(1997.03--);女,籍贯:湖南省浏阳人,学历:本科,在读于湖南警察学院;研究方向:交通管理工程;

本文项目基金:湖南省2016年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驾驶人后续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