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轸+独孤九段+尤乙同
10月5日,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宣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已达成TPP贸易协定。虽然这只是12国部长达成的基本协议,但却在中国的舆论场上掀起讨论高潮,其中不乏一些夸张的声音,认为TPP会冲击甚至压垮中国经济。
那么,有了TPP,就会断了中国的开放生路吗?面对美日的图谋,中国该怎么办?
危机
TPP者,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是也。
要说TPP的历史,得追溯到2005年7月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签订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SEP),这是一个就货物、服务、知识产权贸易和投资等相关领域给予互惠的经济合作协定。由于初始成员国为四个,故又称为“P4协议”。
2008年,伴随着美国高调宣布加入这个P4协议的谈判,再加上秘鲁、越南和澳大利亚紧随其后,P4就升级成了P8。再后来,伴随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马来西亚的掺和,P4很快扩张到了P12。
有分析就称,TPP一旦达成,第一受害者是中国,第二受害者就是WTO。
对WTO来说,这个同样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张罗起来的全球贸易体系,如果美国私拉一伙人搞“单干”,而且条件明显优于WTO(一个主张降低关税,一个则是致力于达成零关税),那结局可想而知。这个“团团伙伙”对现有的贸易体系是个巨大的冲击,美国的目的当然是想“另起炉灶”,而且挑明了不带中国玩。
理论上说,任何环太平洋国家都可以申请加入TPP,但“TPP是一个只禁止中国加入的俱乐部”。这也就是一直反对TPP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批评的:“TPP是政治驱动而非经济”。
所以,为了限制中国加入,TPP设置了很多“壁垒”让中国够不着。TPP追求的是自由贸易,包括零关税、包括货物、服务全部自由流动,所有经济监管制度都必须统一标准。细分领域有贸易和服务自由、货币自由兑换、税制公平、国企私有化、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信息自由。而这些条件和贸易准则中国目前还远远达不到。
比如国有企业障碍。TPP主张取消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的贸易条款。但中国的国企规模相当庞大,而且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2013年我国的国有企业总资产104.1万亿元,相当于GDP的近两倍。而美国的国企规模很小,生产总值仅占美国GDP的5%,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即中央企业)仅有20多家规模较小的公司,而我国的中央企业多达112家,而且都是“巨无霸”。当然你可以批评中国的国企亏损、低效,但事实是,如果真按TPP协议一步到位,中国肯定吃亏。
再诸如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知识产权等,每样都是高标准,甚至超过了中国现有的发展阶段。
不过所有这些技术问题都只是借口而已,关键还是人家没这个心。美国就是要通过TPP谈判对中国—东盟FTA(自由贸易协定)起到制衡作用,削弱中国经济在该区域的影响力,确保其东亚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商务部专家白明认为,中国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后,十几年来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TPP的确会稀释中国因WTO得到的关税减让和自由贸易的红利。“因为TPP成员国相互之间实行零关税,这是比WTO减税力度更大的贸易自由,相对而言,会增加其他国家的产品优势,影响中国传统的竞争优势。在中国新的竞争优势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TPP的到来会冲击中国贸易大国地位,或者说给中国贸易大国地位带来负面影响。”
分歧
当然,TPP内部也并没有美国宣称的那么团结。
首先,参与TPP谈判的12个国家经济实力差距太大。美国、日本当然是数一数二的发达国家,但名单中还有越南、文莱等经济规模偏小的发展中国家。现实中,几个富人带着几个穷亲戚搞活动,谁的话语权强,那是明摆着的。所以,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高标准的TPP俱乐部,自身经济承受力和发展机遇要全面衡量,是否死心塌地跟着“带头大哥”走?难说。
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也是由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倡导建立,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这么多年下来,利弊也是争议不断。尤其是对墨西哥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NAFTA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让墨西哥搭上了美国发展的快车,在促进经济增长、降低通胀、对外贸易等方面效果非常明显。但研究也表明,NAFTA对墨西哥提高就业率、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贫困率下降等方面几乎没有作用。墨西哥民族工业受到巨大冲击,墨西哥大量企业在美加现代化大企业的进攻下,纷纷破产。墨西哥日益沦为美国产业链的生产低端,没能培养起自己独立的生产型经济体系。同时,享受高额补贴的美国农业产品迅速涌入墨西哥,在NAFTA建立后的10年内,导致130多万墨西哥农民破产。
又比如说越南的纺织品出口到美国,不同产品大概是18%~36%的关税,如果加入TPP,可以免去很大一部分关税成本,所以越南愿意加入。但根据TPP的要求,从原材料到加工,都必须在TPP国家范围内,才能享受零关税。但越南的纺织品原材料大部分来自中国,你怎么让越南断了这条供应链?
所以加入TPP,和发达国家巨大的发展顺差可能导致巨大的冲击效应,这也是这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担的风险。
其次,TPP的几个发达国家内部也远非“利益一致”。这次部长级谈判中,最大的分歧集中在制药业专利保护期限、农产品市场准入和汽车原产地规则。
比如在新药专利方面,美国最初希望是12年专利保护期限。这对美国生物制药创新和保护美国药厂利益当然是最好不过,垄断嘛!但这也意味着12年内,进口国将没有权利生产仿制替代药,只能承受垄断带来的高价药品。六个太平洋贸易伙伴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智利等国,就坚持将专利保护期限缩短至五年。
而之前,因为不满加拿大和美国对奶制品贸易的处理方式,新西兰曾威胁退出谈判;澳大利亚对美国和墨西哥对糖业贸易的处理方式有异议;美国又不满于日本对粮食贸易的处理方式等等。因为涉及多边利益谈判、协调,所以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而TPP最厉害、也最受人诟病的则是“投资者—政府争端解决机制”(简称ISDS)。说白了,就是给予跨国企业在签约国更大权力,它们可以依靠ISDS跟签约国“对簿公堂”,要求签约国因为法律和政策变动带来的损失做赔偿。
举个例子吧,全球烟草巨头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正在起诉澳大利亚和乌拉圭政府,因为这两个国家要求在烟草盒上必须印有警示标签。其实这是个国际惯例,中国的香烟盒上“一片和谐”,只在小角落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已经备受诟病,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烟草盒子上都印有警示图案。但美国的这家跨国公司就可以根据ISDS起诉签约国,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要求第三方仲裁。
这种“公司起诉国家”的做法,赋予了外国投资者超国民待遇,但明显危害了经济主权。同时由于它缺乏与WTO体系可比的上诉机制,常常导致仲裁结果与所在国法律矛盾。结果很可能是投资所在国败诉,对跨国公司进行赔偿。比如2012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就凭借这个条款,从厄瓜多尔获得了22亿美元的赔偿。因此,很多人指责TPP是“资本权力凌驾国家权力之上”,典型的美式自由主义思维。
最后,最近通过的仅仅是部长级会议上的基本协议。协议还要拿回12个国家表决。这其中的变数又非常大,也是矛盾丛生。即使在美国,阻力也异常大。有学者批评TPP完全“为美国和欧盟公司量身定制”。共和党党内选票领先者特朗普明确表态反对TPP,相信TPP话题在接下来的美国大选期会成为辩论热点。美国劳工组织和环保组织也明确反对。福特汽车集团也明确表态将游说国会抵制TPP。其他如日本、加拿大,都临近大选,TPP也会成为争议热点,博弈时间相信会很长。
好吧,就算P12的国会们飞速通过协议,也不等于这12个国家之间的关税就立刻为零了。其实,零关税是目标,过程却是曲折的。
别说这次的P12,就算是很早之前在2005年就达成P4协议的四个国家,你猜他们的零关税时间表是怎样的?
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代表,当年就废除对其他三国的关税。但是,新西兰和文莱在今年也就是2015年才实现,而剩下的智利还要到2017年,这样的分步走美其名曰是有效过滤了成员国的多样性。但是,从中你可以看出零关税的速度有多慢了!
虽然这次达成协议的细节没有太多公布,但是只要看下面这一条,你就知道未来P12的零关税又是何等的漫长:美国将在25年内取消对进口日本汽车征收的2.5%的关税。
是的!!25年内!!够蜗牛爬吧?!
连横
虽然美国的确想通过TPP和TIPP把中国孤立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之下,但请记住马基雅弗利的那句名言:政治中没有永久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政治如此,经济更是如此。
一方面,TPP这东西,虽然设置了苛刻的条件来阻止中国加入,但其实对中国也是一种倒逼。两年前上海自贸区的诞生,其重要的背景就是作为中国加入TPP的窗口。上海自贸区搞了两年,并且扩展到多地,这显然就是一个应对。当然,这是内部探索,倒逼改革,并非唯一的应对之招。
事实上,TPP的一些成员国,有不少当初既参加了TPP谈判,也参加了REC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因为中国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经济大国,中国对很多TPP的成员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甚至是第一大贸易伙伴,比如越南。所以,你让越南等国完全配合美国遏制中国,并不现实,越南也不会是傻子。世界经济早已变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想搞“团团伙伙”,并不容易。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是在大国间寻求“利益更大化”,两边都不得罪,分别做生意。
所以,中国不加入TPP也没关系,因为TPP注定不是铁板一块。如何破?一方面可以在自己国内搞自贸区探索,比如上海自贸区。另一方面,既然TPP想搞“团伙”,那中国就搞双边自由贸易谈判。
有媒体形容TPP是网状结构,中国搞的是轮轴—辐条形结构。其实中国老祖宗早就有这个故事了——苏秦的合纵怎么被张仪破的?连横!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已签署的双边自贸协定已经达到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西兰、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此外,中国正在谈判的自贸区还有5个,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
所以,对中国来说,对TPP可以不必恐慌,保持战略定力,搞好国内改革,稳扎稳打。至于美国从WTO的全球布局缩小到了跨太平洋的TPP和跨大西洋的TIPP,本身也说明了力量和相对实力的下降。
上世纪20至30年代的英国,曾经在全世界高举自贸旗号,随着工业实力下降,虽然还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霸权和世界海上贸易、海军霸权,但在工业制造等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当时,英国也提出了“帝国特惠制”,想以低关税或免税巩固英联邦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维持在整个国际贸易和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但结果呢?
(综合摘编自《环球时报》、海外网、中国经济网201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