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南海博弈会否擦枪走火NO
赵鹏等
南海问题一直都存在,矛盾却在近期升级了。是谁激化了南海的矛盾?中美之间能不能管控住分歧,防止类似2001年的撞机事件重演?
介入南海,美国为秀肌肉
其实,美国在中国南海采取军事行动并非罕见之事。根据菲律宾媒体的报道,在今年4月的美菲军事演习中,美国P-8A巡逻机在南海上空追踪中国舰艇时遭到警告。中国海军舰艇对其喊话:“外国飞机接近我方军事安全区,请迅速离开以避免误判。”美军机回应称,他只是在国际空域飞行。
美国的飞机军舰相继进入南海,这似乎说明,美国准备要在南海跟中国展开博弈。美国在南海并没有领土要求,开往美国的轮船又很少经过南海,那它为什么要把触角伸到中国的家门口呢?
2014年,美国卸任的国务卿希拉里出版了一本新自传——《艰难抉择》,希拉里讲述了她在奥巴马第一任期里作为国务卿的4年外交生涯。在这本自传中,有两章内容是关于对华关系的,其中的一章又重点谈到了南海问题。作为直接当事者的希拉里,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美国不断加深对南海问题介入的来龙去脉。
希拉里在书中说,从2009年起,中国就在外交上改变了“克制”的态度,并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采取了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于是,“我们要找机会扭转这种局势”。2010年7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正好给了希拉里这样的机会。当年7月23日,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向中国发难。当天,希拉里根据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大谈南海与美国国家利益的关系,声称美国在维护南海航行自由方面拥有“国家利益”。这种貌似公允的讲话实际上是在攻击中国。
希拉里称,经过这次会议,她对“亚太再平衡”战略和美国在亚洲的地位感到更有信心,因为美方“重新展示了在该地区的实力,这些都有助于打消对美的质疑”。希拉里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美国政府的想法,在美国看来,只有在亚洲跟日益崛起的中国对抗才能显示其实力。
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一些军方人物也配合不断发表不当言论。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司令罗伯特·托马斯曾建议,东盟国家应联合建立海上力量在南海巡航,并承诺第七舰队将为此提供支持。美国新任国防部长卡特首访亚洲时,也对南海问题说三道四,将中国对南沙部分驻守岛礁进行相关建设和设施维护定性为“军事化行动”。
中美一战将无可避免?
美国派侦察机于不久前飞临中国正在扩建的南沙岛礁上空,遭到中国海军的反复警告。美表示今后可能派出力量进入这些岛礁的12海里范围,从而引起战略界和舆论界对中美可能在南海爆发军事冲突的担心。
那么这种军事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它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呢?还有,一旦发生,它们的烈度会有多高呢?
首先要看到,随着美军从间接支持菲越到直接向中国在建岛礁发出挑衅,中美两军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的确比过去大了。两国在战略上无法释怀,美军在战术上逐渐制造两军摩擦的临界点,除非中国无限退让,否则这种趋势的结果将是危险的。
但中国不可能无限退让。那么就要看中美将如何设置各自在此轮南海博弈的底线,以及双方是否能够清楚、尊重对方的底线。
中国最重要的底线显然是要把岛礁建设继续下去,直到它们完工。如果美国的底线就是中国必须停工,那么中美南海一战将无可避免,而且冲突的烈度会高于人们通常理解的“摩擦”。
此外中国还有一个底线,那就是美国要尊重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美国这方面有一条公开的底线,即美国在南海享有“航行自由”。中美的这两条底线对应了各自的原则,但实际操作中双方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中美是否会因此而冲突起来,既取决于一些战略考虑,也会受战术上的临时性因素影响。
如果美军只是想“骚扰”一下中国,向地区展示美国力量在南海的存在,并不想真打起来而对自己的挑衅行为保持一定克制的话,那么中方的反制也会大体有所克制,双方酿成实际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就不大。
一旦美军有“教训”一下中国的狂妄企图,其挑衅行为带有公开的羞辱性,并且为达此目的已经有在南海“打一仗”的腹稿,将意味着冲突很难避免。中国军队将会为尊严而战。
可以看出,中国完成岛礁扩建的决心非常清晰、坚定。美方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则相对模糊。南海是保持和平还是发生战斗,责任主要在美国一方。
美国需要给和平崛起的中国一些空间,我们也要对美方面对中国崛起重大影响而产生的严重心理不适应予以照顾。只要双方都没有在南海走向摊牌的意愿,尤其是美方保持战略上起码的分寸感,局势的危险度就将是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军机或军舰即使发生了摩擦,两国和两军也会将它作为“意外事件”来处理,各种应急机制将会启动,如果美军就是要为南海局势的无底线恶化制造事端,就像美在当年越战全面爆发之前炮制出“北部湾事件”那样,情况将另当别论。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和坦然。我们不希望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但如果这一冲突必须要来,我们就应接受它。在保持对美外交稳定性的同时,我们需要对“有可能”突发的中美南海冲突做认真准备。中方的这种准备既不应高调,也不应低调,要防止华盛顿形成“中国很可能不惜代价对美避战”的误判。
南海问题毕竟不是中美关系的全部,中美合作的广阔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对五角大楼在南海冒进形成牵制。美军在南海看似嚣张,但其背后的政治和社会支持肯定没有中方对其反制时背后的支持强大、持久。想必美军上下对此是清楚的,中国人常说“纸老虎”,其实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大国博弈,能够管控分歧
一旦枪声响起,中美之间回旋的余地就越来越小,这应该是两个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话时接受了奥巴马的邀请,确定将于今年9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提前7个月宣布国事访问安排,在中美关系史上实属少见。为筹备此次访问,中美高级官员已进行多轮交流。从2月至今,美国内阁中的外交、财政、贸易、能源、国土安全等部门的负责人相继访华,占美国内阁成员近三分之一。中国也有高级官员赴美访问。最近美国国务卿克里又来北京,这说明中美之间高层的交往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在技术层面上,中美两军的军舰的正面相遇也可以通过《海上意外相遇规则》进行处理。2014年6月8日,航行在宫古海峡东南、西太平洋海域的北海舰队战备巡逻远海训练舰艇编队,就是运用刚通过的《海上意外相遇规则》,与美国海军“平克尼”号进行了及时对话,确保了编队正常训练。
南海问题虽然是中美两个大国在博弈,但实际上直接面对中国的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今年4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访华,去年由于南海钻井平台的对抗引起的中越关系紧张也在今年得到了缓和。在阮富仲访问期间,双方同意共同管控好海上分歧,全面有效地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及时、妥善处理出现的问题。
中越关系缓和的背后是双方顾全大局的考量。中国一直在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只要中国和东盟各国为紧张的南海局势降温,美国的介入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理由。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太平洋很大,足以容下中美两国。中国已经不是2001年的中国,美国知道跟中国这样的大块头对抗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中国也深知跟美国对抗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综合摘编自《羊城晚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