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图书编辑面临的工作困境与对策

2018年02月15日 09:24来源于:科技传播

出版社书编辑工作怎么样

朱斐然

摘 要 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进入新的阶段,出版集团纷纷上市,信息化高速发展,图书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深入分析工作现状,然后有的放矢地探寻对策,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和变革,实现事业的发展和自我的进步。本文主要从当代图书编辑面临的困境出发,梳理了当前图书编辑的现状及新时代背景和新科技对图书编辑的影响,并针对这种现状及困境主要就双效并重、完善管理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 图书编辑;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4-0173-02

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完成,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出版集团纷纷上市,正式进军资本市场。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带来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也给看似欣欣向荣的出版事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图书编辑这一传统的职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编辑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也随之跌落谷底。图书编辑在工作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我们首先需要对图书编辑的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有的放矢地探寻对策。

1 当代图书编辑面临的工作困境

1.1 出版社管理粗放,难以产出高质量作品

许多出版社在转企改制后并没有完全从以往事业单位管理的模式中走出来,缺少适应市场的现代科学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也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较陈旧的考核制度,并不能真正适应出版市场的需要,考核的结果和目标往往出现偏离,驱使图书编辑在组稿策划的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从而使得市场调研、分析流于形式。市场调研、分析的弱化使得编辑逐渐与市场脱离,进而导致图书策划的质量下降,甚至有一些编辑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在选题策划时抄袭他人成果。以至于现在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部优秀图书畅销之后,市面上就紧接着会出现一系列质量低劣的跟风之作。出版社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编辑更容易在书稿编校过程中重速度、轻质量,从而使“三审三校”制度流于形式。“三审三校”制度的形式化使得一些出版社在图书编审过程中出现责任推诿、敷衍了事的情况,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图书编校质量无法得以保障。在策划质量和编校质量都无法得以保障的客观环境下,出版的作品往往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没有好的质量。出版不了优秀的、畅销的图书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出版社就只有增加出版图书品种的数量来维持自身的基本经营。这样书稿就多了,随之而来的是编辑的编校任务也就多了。图书编辑的编校任务的不断增多,一方面导致编校质量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压缩编辑的策划时间,如此往复便进入了重数量、重速度、轻质量、脱市场的恶性循环。

1.2 图书质量普遍不高,难以形成职业认同

在转企改制之后,以往事业单位性质的出版社被推向了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出版社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将经营方向倾向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样使得一些出版社和编辑人员为了拓展出版图书品种数,追求利润而放宽尺度和要求,以维持经营,去接纳一些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的书稿;另一方面,一些出版社和编辑人员失去了培养作者、研发选题、发现好书的耐心,不断模仿、抄袭畅销书。这些低质量图书的大量出版也许短期内能给出版社带来“短、频、快”的经济效益,但无疑也会让编辑失去“自主研发”能力,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大到出版社小至编辑本身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的结果就是:错误或者偏差的“指挥棒”,驱使编辑制造低质量的图书,同时,粗制滥造和缺乏价值的图书的编校工作又将占用了编辑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使其深陷机械性的图书编校。这种恶性循环使得编辑不得不为微薄的编校费折腰,缺少成就感和价值感,职业认同感不断下降。

1.3 职业发展渠道狭窄,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大量的编校任务使得图书编辑在工作中大多时间是在在办公桌前编校书稿,与外界的交流也多是与作者之间关于书稿的讨论,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也难有接触市场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与外界脱节,除了职称晋升外没有更多的能力提升途径,职业发展通道狭窄。

然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读者对于阅读的种类需求越来越丰富,出版社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固化的工作模式使得图书编辑的工作越来越被动,疲于应付书稿,而难以应对多变的市场,更难以产出能够引领主流思潮的优秀作品。这样的“被动”工作让编辑人员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状态,无论对编辑个人的发展来说,还是对出版社的发展来说都绝非好事。

2 摆脱当代图书编辑工作困境的对策

造成图书编辑工作困境的原因从宏观层面来看有市场导向的因素,从中观层面来看有出版社管理制度的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有编辑自身能力及意识的因素。因此,笔者认为,要摆脱上述工作困境仅凭编辑个人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出版社作为宏观的市场与微观的编辑之间的纽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研判市场形势,明确发展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进行以下变革。

2.1 双效并重,走内涵发展之路

出版社作为文化宣传单位应当时刻牢记历史使命,始终把好政治关、宣传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市场竞争中,出版社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在两个效益产生冲突时,应当以社会效益为先,更不能因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在双效并重的基础上,出版社应当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削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低的不良产品,集中优势资源,有策划、有目的地开发和生产具有较高社会效益,同时能够兼得经济效益的优秀作品,将以往“拣到篮里就是菜”的粗放式发展转变为“精挑细选”的内涵式发展。这样既可以将编辑从繁重且效率低下的编校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市场、了解读者需求,精心策划和编校优质图书,也可以大大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出版社出版的好书多了、知名度高了、品牌形象好了,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成就感自然也就提升了。

2.2 科学管理,走融合发展之路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出版社一方面要优化自身管理,尽快从以往事业单位管理的思维中跳脱出来,结合自身实际引入更能适应市场竞争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如明确组织发展目标并进行科学分解,优化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与之挂钩的薪酬体系等等。

另一方面,要主动走出去了解市场的发展方向,并紧跟市场步伐,探索传统出版社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新的發展之路。科学管理可以帮助编辑明确个人努力的方向,这样既便于个人发展也便于编辑之间取长补短形成合力;融合发展可以促使编辑转变思维、学习新兴技术,成为能策划、能编校、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拓宽编辑的职业发展渠道。

2.3 注重培养,走人才强社之路

出版社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人才尤其是编辑人才是出版社最宝贵的资源。许多出版社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引进编辑人才时一般都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吸收许多硕士、博士进入了编辑队伍。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出版社对于编辑入职后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往往还不够重视或者流于形式。这种重引进轻培养的模式导致编辑队伍的流动性不断增大。出版社花大力气引进的高学历编辑,工作两三年,刚刚取得中级职称就离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个出版社中,如果这样的情况多了,编辑队伍的士气必然下降,人心必然涣散。因此,出版社应当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导。出版社要发展,归根到底是人要发展,特别是核心人员——编辑队伍要发展,必须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到”的人才强社之路。endprint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编辑 文章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