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绘技术精准要求及测量模式

2017年12月19日 17:56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

地籍测绘技术精度要求及测量模式探究.doc

李波+邓绍波

摘 要:地籍测绘是土地管理中的一种基础测量方式,通过地籍测绘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某一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分布情况,为相关部门进行土地资源的使用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地籍测绘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测量结果的精度和测量所用的模式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测量需求,需要技术部门不断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减轻地籍测绘工作压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测量精度,满足工作需求。

关键词:地籍测绘;精度要求;测量模式;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34-0044-02

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給传统工作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数字国土”工程,致力于在国土测量等工作中引进信息化技术,充分整合各个专业领域的国土资源数据,为建立综合化的监管平台和实现地质数据的最优化利用提供保障与支持。地籍测量工作也必须充分结合现代技术,达到提高测绘精度和优化测量模式的目的。文章首先概述了地籍测绘中的精度要求,随后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现代地籍测量模式,最后就如何优化地籍测绘技术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

1.1 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分级布网,但也可越级布网)的原则。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两种。基本控制测量分一、二、三、四等,可布设相应等级的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等。在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分为一、二级,可布设为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精度指标是GPS网技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它的大小将直接影响GPS网的布设方案、观测计划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指定的。根据《地籍测量规范》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中误差不超过±0.05m。

1.2 地籍碎部测量的精度要求

地籍碎部测量即界址点和地物点坐标、地类要素的获取,包括定境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和界址点,房屋及其他构筑物的实地轮廓,铁路、公路、街道等交通线路,海岸、滩涂等主要水工设施的测绘。界址点是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而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等级。虽然从整体上来看,不同测量模式下对于测绘所得结果的精准性有差异性要求,但是对于测量技术单位或技术人员来说,都应当遵循本行业的相关测绘标准,确保地籍测绘流程规范化,测绘结果精确化。

2 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测量模式

地籍测绘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作业环境以及所采取的测量手段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为了保证最终所得结果的准确性和统一性,要求测绘部门根据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最佳的测量模式。目前行业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测量模式主要有野外数字澜置模式、GPS测量模式和遥感测量模式等几种。这些测量模式无论是在应用范围、适用条件还是操作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下对这几种常用测量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2.1 野外数字澜置模式

多数情况下的地籍测绘都需要在野外进行,而由于野外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各种干扰因素很有可能导致测绘结果的精度受到影响,从而使测绘数据的可用性降低。野外数字澜置模式作为当前数字化测绘的主流技术之一,可以借助于全站仪等野外测绘设备,实现对复杂地质环境下多种地籍数据的快速获取,保证了数据的精确度。野外数字澜置模式的测绘成本更低,因此在微观测绘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像国土资源规划、城乡规划、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都可以采用野外数字澜置模式获取工作所需的地籍数据。现阶段,部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已经逐渐建立起了标准化的地籍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基础地籍信息的保存和管理,这也为今后地籍测绘数据的最优化利用提供了保障,避免了重复测量和资金的反复投入。

2.2 GPS测量模式

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利用卫星获取某一坐标或区域内的地理信息数据,并且通过计算机处理建立相应的三维地理模型,使技术人员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测绘区域的地理信息。GPS测量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获取目标区域地理信息的速度极快,且不需要人工进行实地测量,这对于山地、林地等一些复杂地质的地籍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二是定位精度高,测绘结果准确,基本上能够满足现阶段多数的地籍测绘工作需要,例如近年来常用双频GPS接收机完成测量,测量精度最高可达1ppm;其三,测绘设备的操作比较简单,并且近年来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要求也逐渐放宽,应用领域也更加广阔。

除了GPS测量外,将GPS与其他应用型的软件、工具进行组合,还能够为地籍测绘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例如目前较为常用的GPS-RTK接收机,就能够将测量所得的各种数据、图像分类保存在数据库中,避免了测量数据的丢失或失真。

2.3 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RS(遥感技术)与GPS具有一定的类似性,但是两者在应用特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例如RS的测量范围更加广泛,GPS职能提供静态的图像,而RS则能够检测某一区域地理信息的动态变化情况等。从数据获取速度上来看,RS的数据获取速度更快,更适用于一些紧急的地籍测绘任务。但是目前RS在地籍测绘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所检测到的地籍图像空间分辨率较低,对于一些小面积、不规则的农村土地难以进行明确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RS技术完成的一种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和高自动化的测绘技术,将数字摄影测量和RS技术相结合,成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在城乡土地资源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应用。endprint

2.4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该种测量模式是利用数字化扫描的形式,对已经获取的地形图(地籍图)进行数字化转换,在计算机模拟软件上绘制出数字化的地理图形,然后通过仿真模拟的形式,在地形图(地籍图)上标注出界址线、街道或其他地理信息标识。

3 优化地籍测量技术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现代地籍测量模式,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方式,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测量信息的共享,这就为地籍数据的采集、利用和更新提供了诸多便利。事实上,单个部门在开展地籍测绘时,由于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或误差,如果能够多部门进行地理数据的交流共享,则能最大限度的减小误差,提高测绘结果的精度。因此,下一步需要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地理信息平台,借助于该平台实现相关地籍数据的交流、分享,为优化地籍测量技术和完善测量信息服务提供便利。

3.2 完善地籍测绘相关体制机制

首先,要完善基础测绘的投入机制,地籍测绘工作要想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必须与时俱进的革新技术、设备,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尤其是一些精密度较高的数字化测绘设备,一方面是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是设备更新换代较快,需要测绘部门投入一定资金定期进行设备更新,以满足地籍测绘工作要求。其次,要统一编制和实施基础测绘规划,例如要制定相对规范和标准的测绘规划,以便于为下一步测绘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指導;最后,还要重视对测绘工作的统一管理,包括测绘项目的审批、测绘结果的验收等。

3.3 加强地籍测绘队伍的建设

地籍测绘工作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因此做好各部门之间的统筹领导和实现测绘信息的优化利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地籍测绘部门的管理人员,要善于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工作需要提前选定测量模式,明确地籍测绘的技术要求,为测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4 结束语

分析近年来地籍测绘技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地籍测绘工作逐渐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比例也在不断提升,测绘结果的精度也基本满足相关部门对测绘数据的使用需求。现行的集中地籍测量模式各有其应用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相关部门在开展地籍测绘时,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择地籍测绘技术手段,一来可以提高技术的环境适应性,保证测绘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二来也能够消除干扰因素,确保地籍测量的精度达到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永崇,郭岚.从地籍测量到土地资源调查——地籍测量课程改革的探讨[J].测绘工程,2017,11(3):74-75.

[2]吴清山,柳广春.GPS测量技术在中小城镇地籍测量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3,23(5):146-147.

[3]陈超,王浩然.浅谈GPS、RTK测量技术在地形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5):140-140.

[4]宋小波.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及测量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293.endprint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名品家电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名品家电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lwl#youngchina.cn

关键词: 测量 文章 界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