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明+李若晶
23岁的赵葳葳是湖北人,潘海琴比他小一岁,来自江西。两人同在房地产公司工作,从同事成为恋人,共同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打拼。2014年12月31日,两个年轻人打算实现5年前的一个愿望——去外滩倒计时迎接2015年的到来。往年年底,他们都在加班,今年终于赶上两人都放假。
两人到达外滩陈毅广场时,已是31日22点半。赵葳葳本来带着相机,想拍些江边夜景,但很快,他的相机就只能举在空中,连放都放不下来,因为“人和人之间几乎没有一点缝隙”。
同一时间,从江西吉安到上海工作的李娟和妹妹李娜也在人群中。她们觉得人太多了,有点担心,商量着要离开。但她们此时已无法转身,只能被人流裹挟着向观景台方向移动。
灯光秀、移师、通告与
跨年狂欢圣地
一些去观景台的人是冲着上海外滩连续举办了三年的“外滩跨年灯光秀”来的。
所谓“外滩灯光秀”,是指以外滩金融广场、浦发银行大楼、海关大楼等外滩老建筑群的墙面为投影载体,以影像结合视觉特效的灯光表演。一般历时一个小时,以最后全场同时倒数进入新年达到高潮。
不过,2014年12月23日,上海《新民晚报》率先刊发消息,通知连续3年在外滩举办的4D灯光秀今年将停办。12月25日,《东方早报》报道:上海跨年迎新重头戏——“外滩灯光秀”,今年将转换地点,改到外滩源举办。
所谓的外滩源,是一片比外滩万国建筑群年代更早的西洋建筑聚落,处于“外滩”陈毅广场向北500米的位置。2003年,上海市政府才将“外滩源项目”列入年度重大建设投资计划,开始招商开发,一期工程于2010年开放。
“上海轨道交通俱乐部”分别在25日、27日和30日发布消息并提醒:外滩灯光秀更改在外滩源,且门票不公开销售,请市民不要盲目前往外滩。但转发量寥寥,最多38次,最少15次。
与此同时,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实名认证的政务微博“上海发布”(粉丝量532万),却没有发布任何明确提及外滩灯光秀取消或易址举办的消息。梳理“上海发布”2014年最后一周的微博,多是“外滩源5D灯光秀,准备好了吗”“跨年夜,魔都5档灯光秀大盘点”等预告微博。微博评论中有网友询问“外滩倒计时活动是否会取消”,但没有回复。
不过,虽然没有灯光秀,但海关大楼的新年钟声依然会敲响;浦东高楼上的LED倒计时牌依然存在;据说在建的上海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也会亮灯,有人说像一棵632米高的炫目圣诞树。黄浦江对岸的现代夜景,配上外滩的古老建筑,再加上附近商圈的跨年狂欢活动,对于没有多少钱的年轻人来说,外滩依然是免费的群体狂欢圣地,极具吸引力。
而观景平台是外滩视野最佳地。黄浦江对岸,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和环球金融中心三座上海最高的建筑华灯尽上,与心爱的人共同送走旧历,迎来新年,只要拥有这样的浪漫与幸福,有没有灯光秀,都没有关系了。
警力、人潮、台阶与
无法抗拒的力量
在2015年1月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指挥处指挥中心副指挥长蔡立新承认:12月31日晚,由于中山东路沿线没有任何活动,所以安排的警力较2014年国庆当天少。根据央视1月2日《焦点访谈》报道,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相关部门最初在外滩投放的警力约为七百多人。
此外,多位参加过往年外滩跨年灯光秀的当地人士介绍,以往外滩周边道路、隧道禁行,轮渡停航,地铁封站,人们前往外滩交通条件受限。而今年这些管制措施取消,地铁站就在距离陈毅广场600米远,再加上从南京路来的游客直接进入陈毅广场,2014年的跨年人流估计比往年还要多些,达到了30万左右。
以往跨年夜,到达观景台需经过多道关卡,均由武警、警察把控,但在2014年12月31日的夜里,人群全部自由活动,涌向观景台的人逐渐越聚越多,最终汇集成一道无序的洪流。
赵葳葳和潘海琴、李娟和李娜也在这股人流中。
赵葳葳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现场有四五名警察在楼梯口站着,阻拦往上拥挤的人流,但几乎不起作用……他感觉被挤得前胸贴后背,“呼吸都有点困难”。
李娟感受到的情况大体相同。她还感觉到,这一侧台阶上的人流似乎在与对面台阶的人流“较劲”,看谁能先站到上面……
赵葳葳拉着女友的手瞬间被冲开,台阶上的人不受控制地集体向下倒去。赵葳葳站在台阶靠墙的位置上,刚一跌倒,立刻被旁边的人拉了一下,站稳了身子。他转头去找潘海琴,却已完全看不见对方了。
李娟走在妹妹稍后几步,刹那间,她眼看着前面叠起一座1米多高的人堆,妹妹也不见了,只有哭声、喊声、救命声从四面八方向她涌来。
监控、预警、救援与
无法挽回的生命
“外滩风景区综合管理与应急指挥室”就设在观景平台下。1月2日,一位值班警官告诉记者,跨年夜大约23:30左右,值班人员发现指挥室多块监控显示屏上,全是黑压压的人头,便立刻向上级作了汇报。但他拒绝透露事件发生前后的更多细节。
23:30,一个名为@Direction的网友用Nexus 5手机发出第一条事件相关的微博:“外滩踩踏事件,太恐怖了。”这条微博,应该最接近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
这个时间与赵葳葳印象中的大体相同。当时,跌倒的赵葳葳刚爬起来。他连忙四处寻找潘海琴。他认出了女友的黄色羽绒服,她被压在人堆最下面。他去拉,但人堆很高,根本拉不动,后面的人群还不知道前面已经出了事故,依然往前涌。赵葳葳急了,大声喊:“往后退!”却根本没人理他。
刚好不远处有名保安,正不知所措。赵葳葳使劲挤过去,一把抢过保安身上的小蜜蜂喇叭,爬上阶梯一侧的围墙,高喊:“往后退——往后退——”数声之后,人群中终于有了回应,先是少数人,接着是大部分人齐声并有节奏地喊:“往后退,往后退……”
潘海琴终于被拉出来时,身上的羽绒服和连衣裙都被挤掉了,赵葳葳连忙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她披上。他不停地叫她的名字,可是没有任何回应。
李娟则直接跪下来,请求陌生人帮忙。最后,在一名外国游人的帮助下,她把妹妹从人堆里抬了出来,匆忙中,她自己的鞋子也被挤掉了一只。
李娟抬着妹妹出来时,救护车已经满了,李娟再次跪在地上,无助地向四周喊:“有医生吗?救救我妹妹!”一名警察先听到,来帮忙做胸外心脏按压;两位路过的长征医院医生也来帮忙。
两位医生回忆,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抱着一丝希望,他们把伤员抱上一辆临时征用的面包车上,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长征医院疾驰,并有一辆警车开道。
李娟也想挤上面包车,但已经坐不下了。她一边流泪一边追着车跑,只穿着一只鞋。一对好心夫妇见状,开车送她去了长征医院。
赵葳葳抱着女友潘海琴挤上了第二辆巡逻车,当时车上已经躺着6名失去意识的伤员。赵葳葳对警察大喊:“你们赶快救人呐!”警察无奈回答:“我们也不会啊。”
这辆车上的伤员被送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距事发地大约5分钟车程。急诊室里,赵葳葳看到伤员躺了一地。一个男孩满脸是血,一个女孩儿脸上有一个深深的脚印,“不是鞋底踩脏的那种,是脸上毛细血管破裂印出来的”。
李娟的父亲从江西老家赶到上海,想到殡仪馆看女儿最后一眼,不被允许。他在上海市政府门前长跪四小时后,终于如愿。但老人家看完女儿更难过了。“女儿被踩得不像样子。”他说。
这次突如其来的悲剧最终导致36人遇难,最大的37岁,最小的12岁。其中有打工者、大学生,还有一名台胞和一名马来西亚女留学生。另有49人受伤。
不少老上海人由此想起了上海的上一次踩踏事故。1987年12月10日清晨,因大雾黄浦江停航。至上午九时雾散开航时,在陆家嘴渡口等待上班的人数已达4万余人。登船过程中,人群中发生了大规模踩踏事故,最终死亡66人,重伤2人,轻伤20余人。事后,很多人对事故的感慨是“想不到”。
27年间,上海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繁荣景象。然而此次事故后,很多人的回答却没有改变,“真想不到”。
但李娟已经无法去思考这些了。她只记得一个反差强烈的画面:就在她把妹妹从人堆中拉出来,乞求来人帮忙救救她时,距陈毅广场100多米远的海关大楼上,迎接新年的钟声敲响了。伴随着东方红的音乐,远处的人们正欢呼着、拥抱着开始倒数,迎接妹妹永远不会跨入的2015年。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
第2期,有删节)